专家观点 首页 > 学术交流 > 专家观点

清明节风俗流变及文化价值

发布人:张万静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信息来源:人文学院   时间:2023-04-07 08:38:32

清明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阳光和煦、草木萌动、桃花盛开,处处给人以清新明亮、欣欣向荣之感。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这四大传统节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他三个传统节日都是农历节日,而清明节则是以阳历时间确定的节日,同时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日文化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民族价值观、提升文化自信、强化民族文化在人心中的记忆、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增强国人自豪感、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等重要价值。

春日祭祖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清明祭祖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扫墓祭祀、缅怀祖先,不仅有利于弘扬亲情孝道、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从节气历法角度讲,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冬至后的第104天左右,春分后的第15天,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太阳黄经达15°,此时北斗七星斗柄已指向东南,“斗柄东指,天下皆春”。在出土的钟鼎文(青铜礼器上面铸的铭辞、款识等文字称为钟鼎文)里就有记载,但是没有明确节日具体的作用。《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名称,流变成祭祀祖先的节日与古代上巳节、寒食节有关,由于这三个节日内容相似、在时间上也非常接近,后逐步融合在一起。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与介子推的恩怨,“火烧绵山”“清明柳”将寒食节与清明节紧密联系在一起。清明节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为精神宗旨,是一个集自然韵律、人伦亲情和信仰情感等多元意蕴于一体的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反映了传统社会对于宇宙人生的整体思维模式,并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价值取向和民间信仰情结。

秦汉大一统时期,清明风俗已从庙堂走向民间,在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就已经有“清明”的记载:“清明风至,音比仲吕。”唐代诗人杜牧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在宋代作为独立性节日正式形成;元朝时清明节是重要的节日,《元史》记载,“节祭祀辰用牲”,可见清明节在当时的重要地位;明朝时,除宗庙祭祀外,还外设厉坛祭祀,在《帝京景物略》中有相关记载;清代除祭厉坛外,还有赦孤济孤的慈善活动。1935年,清明节成为国定假日,并被确定为祭祀的节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清明节作为民间习俗,沿袭至今,并于2008年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


对于清明节扫墓习俗为何能流传下来,追根溯源,这跟华夏民族祖先崇拜有关。清明时节降雨增多,为防止雨水将墓地冲毁,所以要对祖先的墓地进行修葺。千百年来,扫墓的习俗源远流长。关于清明节风俗,此前很多人在网上发表或互传意见,认为清明节期间不必互相问好,这个意见笔者认为失之偏颇。清明时节寒气退隐,四野明净,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有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诗情画意,尽在字里行间。清明时节柳树返青发芽,人们执柳相送,互相祝福,并将柳条插在井田边上,井井有条这个成语也就应运而生。

undefined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天,人们也要亲近自然,接近自然,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此外,清明节还有放风筝、荡秋干、戴柳插柳的习俗。戴柳据说有辟邪功用,民间谚语有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放风筝作为清明习俗之一,流传已久,从元宵节后放风筝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明节,所以古时也把清明节称为“风筝节”。清明节荡秋千的习俗也有历史渊源,远古人类为了生存,经常要在森林中采集食物,通过树藤荡向高处和低处,采集野果等,从人类进化来看,祖先的这种生存本领流传下来,也许就是荡秋千的来历。秋千以前叫千秋,汉武帝时期举行了一个活动叫千秋祭祀,后来为了避讳千秋,后改名为秋千。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全国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清明节俗的核心精神有孝道、感恩、怀旧、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命等,对现代人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教育意义。清明节也是调节身心关系、整合人伦关系、和谐物我关系、追求生命永恒的重要节日。清明节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为精神宗旨,集中反映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之间的相互联系。


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