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民俗 首页 > 温州民俗 > 生产民俗

品读闽瓯 | 也说洞头“斥卤”之事

发布人:品读闽瓯   信息来源:人文学院   时间:2022-09-16 10:35:50

也说洞头“斥卤”之事

王和坤



洞头盐业生产历史较为悠久,曾是“斥卤”之地。实际上,在九亩丘盐业遗址发掘之前,洞头各地陆续有盐业遗址发现,但其规模不大,也未闻详细的报道。如上世纪五十年代,铁炉头村在兴修水利时,传闻在离地约10米左右地层中发现一块写有“宋足赤”的金铤,并在其附近离地表约两三米的地层发现用红土烧制的长方形土块垒筑的沟渠。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相关文保人士推测,这两处可能是宋代或清代的盐业遗址;在大门镇观音礁村发现的可能也是宋时期煎盐或冶炼遗址。当然,明清海禁直至清中后期,洞头亦成了人迹罕至的蛮荒之地,极少有“斥卤”之事记载与发现。今天想借此谈一下笔者所知晓的洞头“斥卤”之事。


据光绪六年(1880年)《玉环厅志》记载,乾隆二年(1737),“禁海”政策略有放松,清政府派官员至大门等岛屿整顿徙民、编户注册、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并在列岛置三盘廒(即粮仓或盐仓),春冬发配渔盐。另据1994年《玉环县志》记载:“乾隆二十九年设垟、后交、盐盘3廒,谓‘三煎廒’(由‘煎民’提供煎盐,以备配发给百姓日常用盐和渔业用盐);坎门(钓艚)、三盘、鸡山3廒,谓 “三卖廒”(由“煎廒”拨盐发配各渔船网户,征收盐课),煎卖盐均由同知掌管。”由此可见,现住民先祖迁界洞头列岛之初,盐业生产与销售由官方管控。

古代煮盐图


 

但是,官方强势管控盐业生产与销售,给洞头岛民的生活带来诸多困难,此事甚至引起岛民不满。据1894年北岙顶寮《陈氏宗谱》之《光春公序》所记载,清朝嘉庆年间,玉环同知姚鸣廷在前人的基础上设立了盐局,洞头列岛居民也得按照玉环厅的分配到官盐设置场所购买食用。三盘地处海岛,岛屿之间交通极为不便,面对官府对日常必需品食盐的极端管控,生活处于贫苦至极的百姓更是雪上加霜。这个法令在三盘庄(今洞头)执行了四个多月,面对严苛的法令,三盘百姓敢怒不敢言,唯独洞头岛北岙顶寮国学生(即国子生、监生)陈光春,他不辞艰辛,不惜耗费自己的财力,几次提笔写下文书,向玉环同知姚鸣廷呈报,这一让百姓吃官盐的法令给三盘百姓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在不断上诉后,同知姚鸣廷终于掌握到这一状况,并以礼相待接见了他。受见时,学富五车的陈光春,不恭不卑侃侃而谈,终于赢得了知县姚鸣廷的青睐和认可,知县姚鸣廷公最终下令废除三盘配食官盐规定。


盐业的生产与销售对岛民有如此大的影响,但作为“斥卤”之地洞头的后代子孙们,是否知晓我们的先祖是怎么制盐的吗,特别是民国期间所制的海盐政策与产量以及销出方式,甚至是建国后洞头县的盐业生产情况吗?


据1994年《玉环县志》记载:“自宋至清乾隆年间,循原始“煎制法”,刮泥淋卤,用火煎盐。清嘉庆后,创“坦晒法”,改刮泥为摊灰淋卤,利用日光、风力晒、煎盐,民国时期,以坦晒为主,个别产区晒、煎并行。”这里的“火煎”法现在不少人闻所未闻,而“坦晒”法知道的人不少,解放后,煎盐彻底结束,但1958年后,我区晒盐仍旧处于实验探索状态,并最终推广“滩晒法”。


之前,民国期间政府仍旧实施管控政策。民国24年(1935)10月永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会同渔警局和沿海各县党部组设温属渔盐收运所,并在坎门设立玉环渔盐运放处,负责办理渔盐配放。据资料显示,民国时期,政府同时分设坎门、鸡山、鲜叠、大麦屿、洞头、三盘、状元岙、甲米礁(鸽尾礁)、南麂、北麂、镇下关11处发售所;民国5年(1916),北监场成立;民国12年(1923),缉私11营驻温(指温属渔盐收运所)、处(指玉环渔盐运放处)两属部分警力在玉环外塘、清港等地,水巡12营巡船在鸡山、坎门、三盘、石塘洋面游缉管控;民国24年(1935),北监场在坎门、三盘(今属洞头)、北麂(今属瑞安)3地开设渔盐发售所;官方统计,民国26年(1937)玉环(含洞头)累计产盐28.82万吨,特别是春季渔业旺季,洞头每日配销盐至少三四百担,有时济急达1500-2000担(详见民国档案)。


建国后1958年,政府提出地方下办工业号召,盐业生产成了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5月南塘乡人民委员会向洞头县人民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建造小长坑盐场的报告(详见档案资料:1958年5月1日洞头县南塘人民委员会报告(58)南字第002号),这可能是全国解放后洞头创建的第一个村集体盐场(郭温林口述)。但由于产量问题,盐场经营了一两年后停产;1970年,在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后,北岙镇革委会要求筹建北岙竹屿盐场,号召知识青年参与盐场建设。同年10月,一支由44名北岙男女知青、1名贫下中农代表和3名镇干部(后留守1名)组成的知青队伍派驻竹屿天然草坪上开辟盐场试验田,但由于各种条件所限,试验田在约10个月后宣告结束,但各乡镇仍旧继续做好盐业盐滩改造建设工作,这是现在不少上了年纪的人记忆犹新的。

新城区规划前洞头盐场原貌


另据1993年《洞头县志》记载:“1971年8月大门乌仙头开始建造盐滩,1977年小门塘开始建造盐滩,并于次年开始生产原盐,1985年又对岩滩进行了扩建改造;1983年北岙后塘建成国有盐场,当年试产,但盐场在1985年遭受强台风袭击,冲垮盐田,造成原盐损失800多吨,1986年对盐场进行改造,扩大生产能力,1989年生产原盐2100吨,占全县原盐总产量2600吨的80.77%,1990年全县原盐产量为3150吨,其中北岙后塘占2300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竹屿盐场遗址


1998年11月,洞头北岙后塘国营盐场转废,2014年9月,小门塘盐场转废,盐场职工被安置于各行各业,至此有着八百年盐业历史的洞头“斥卤”之事,随着洞头经济的飞速发展,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编辑:钏筱晗

审核:柯旭东

终审:陈坤沈、叶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