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康熙《贵州通志》“蛮獠”图说和柏林民族学博物馆藏《苗民图四十种》册页是已知最早的“苗图”存世版本,与至少8种其他“苗图”有密切的传抄关系,均属早期版本。这些早期版本的图像不仅保留了前朝同类图说文本的痕迹,还融入了非“苗图”系统的图像元素,如《耕织图》、明代百科全书式工具书等。其文字部分可追溯至明代甚至宋代的文本,体现了地方知识的层叠累积,对解读“苗图”的编绘过程具有重要价值。“苗图”在通过固化信息构建刻板化、符号化的族群形象时,频频发生时空错置现象。与此同时,作者在临摹“苗图”的基础上也会根据时局进行改绘和增补。通过对这些“苗图”早期版本进行系统的对照研究,可明晰它们之间的传抄关系,为理解“苗图”版本流变及其在地方知识构建中的角色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
摘要:传统学术强调“苗图”与明清时期的国家边疆治理的密切联系,边疆民族图册的制作与流通体现的是国家对于西南边疆所加强的治理。通过仔细阅读从图册序言、诗歌、小说、游记和地方志中收集的史料,可以发现“苗图”也在市场上流通,观看者不只是地方政府官员,社会人士出于娱乐目的也会阅读图册。“苗图”的娱乐性和猎奇特质令这类画册的观者十分多样。从百苗图的制作方式和制作者来看,艺术家曾参与其中并有广泛的复制与借鉴行为。
摘要:圣彼得堡国立大学高尔基科学图书馆东方书籍部收藏两本贵州民族“苗图”绘本。其中,一本图书馆号为Xyl.F‒25a的藏品,含72幅图,每幅画面上右角贴着一小张纸,纸上用毛笔字以诗歌形式书写民族解说,这些七言诗(也称“竹枝词”)的解说值得关注。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收藏的“苗图”有诗歌和散文两种文体对各个民族进行解说,内容与俄罗斯版本接近。乾嘉时期出现的竹枝词与绘本中的诗歌具有相同的描写手段,但是“苗图”绘本中竹枝词的来源还待考。第二本馆号Xyl.F‒27,原书名《全黔苗图》,只保存了13至40号的图像和文字。该本的构图及解说文字与哈佛大学图书馆、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博物馆的版本很相似,其解说内容借用了明田汝成《炎徼纪闻》以及康熙十二年《贵州通志》、乾隆《贵州通志》等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