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期刑 首页 > 学术交流 > 书讯期刑

《艺术与民俗》2024年第4期导览

发布人:   信息来源:人文学院


《艺术与民俗》2024年第4期









陈列艺术

观众“参与式策展”线上实践探索——以广东省博物馆“虚拟策展人”为例

杨 凌

摘要:“参与式博物馆”是博物馆理念和实践的创新,旨在满足观众参与博物馆实务的需求,推动博物馆成为观众创作、分享、交流的场所。国内博物馆的“参与式”实践重视观众参与,但存在门槛过高、社交化不足的问题,且观众参与往往受到展览展期的限制。“虚拟策展人”是一种新的“参与式策展”实践,通过鼓励观众自主创作、设置一定限制、深化社交程度、降低参与门槛等策略,结合“智慧博物馆”以及互联网思维,打造一个观众可随时参与的线上平台。在广东省博物馆的“虚拟策展人”项目中,观众的创作对原展览的框架与内容起到了扩充和延伸的作用,可见开展线上参与式实践并定期进行推广活动,可延长展览的生命周期,有效提升观众的参与度。



艺术博物馆多维展览空间与观众关系研究

招尹梓君

摘要:艺术博物馆的展示空间服务于观众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欣赏。它包含展览空间内部的设计、展品的陈列、空间的布局,以及服务和公共空间等多个方面,平滑展示空间、多样服务空间、异质公共空间等元素的组合和叙事能够激发观众的思考。艺术博物馆通过营造展示和互动空间,为观众提供丰富、深入且具有启发性的文化体验,从而拓展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对话,不仅有助于提升观众的艺术欣赏和理解水平,还能够丰富展览的意义和价值。








民俗文物






早期“苗图”的编绘与版本流变

吴雅迪

摘要:康熙《贵州通志》“蛮獠”图说和柏林民族学博物馆藏《苗民图四十种》册页是已知最早的“苗图”存世版本,与至少8种其他“苗图”有密切的传抄关系,均属早期版本。这些早期版本的图像不仅保留了前朝同类图说文本的痕迹,还融入了非“苗图”系统的图像元素,如《耕织图》、明代百科全书式工具书等。其文字部分可追溯至明代甚至宋代的文本,体现了地方知识的层叠累积,对解读“苗图”的编绘过程具有重要价值。“苗图”在通过固化信息构建刻板化、符号化的族群形象时,频频发生时空错置现象。与此同时,作者在临摹“苗图”的基础上也会根据时局进行改绘和增补。通过对这些“苗图”早期版本进行系统的对照研究,可明晰它们之间的传抄关系,为理解“苗图”版本流变及其在地方知识构建中的角色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



边疆与视觉娱乐:对“苗图”的重新思考和诠释

朱 敬

摘要:传统学术强调“苗图”与明清时期的国家边疆治理的密切联系,边疆民族图册的制作与流通体现的是国家对于西南边疆所加强的治理。通过仔细阅读从图册序言、诗歌、小说、游记和地方志中收集的史料,可以发现“苗图”也在市场上流通,观看者不只是地方政府官员,社会人士出于娱乐目的也会阅读图册。“苗图”的娱乐性和猎奇特质令这类画册的观者十分多样。从百苗图的制作方式和制作者来看,艺术家曾参与其中并有广泛的复制与借鉴行为。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图书馆藏“苗图”版本初探

〔俄罗斯 〕叶可佳

摘要:圣彼得堡国立大学高尔基科学图书馆东方书籍部收藏两本贵州民族“苗图”绘本。其中,一本图书馆号为Xyl.F‒25a的藏品,含72幅图,每幅画面上右角贴着一小张纸,纸上用毛笔字以诗歌形式书写民族解说,这些七言诗(也称“竹枝词”)的解说值得关注。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收藏的“苗图”有诗歌和散文两种文体对各个民族进行解说,内容与俄罗斯版本接近。乾嘉时期出现的竹枝词与绘本中的诗歌具有相同的描写手段,但是“苗图”绘本中竹枝词的来源还待考。第二本馆号Xyl.F‒27,原书名《全黔苗图》,只保存了13至40号的图像和文字。该本的构图及解说文字与哈佛大学图书馆、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博物馆的版本很相似,其解说内容借用了明田汝成《炎徼纪闻》以及康熙十二年《贵州通志》、乾隆《贵州通志》等史料。








民俗研究






社会场域视野中影戏的价值探析——以辽宁皮影戏为例

吴洪珍 吴成立

摘要:辽宁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代表性案例,其价值内涵与社会场域具有关联性,影戏需要借助多元场域发挥其价值。城乡结构差异影响影戏差异化特征。村落社会的影戏有独特价值功能,其价值体现与场域密切关联,并使影戏在村落社会扮演重要角色。当前皮影戏发展面临困境,需要及时应对,思考其发展境遇,坚持走创新、创造并重的“双创”之路,以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湖南省民间传说研究七十年

金 媛 漆凌云

摘要:湖南省民间传说的采录工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湘西开展的民族文化调查,此后数十年间传说研究因此形成了两条主线:一是对少数民族民间传说的关注,二是民间传说的文化审美阐释,并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间传说和湘楚文化研究。21世纪之后,随着学界对语境的强调,以少数民族传说为研究对象的区域社会史研究兴起,湖南省民间传说研究随之呈现出大小传统并存的格局。但与研究路径多元化、论文数量大幅增长的研究现状相反,民间传说研究队伍萎缩、研究方法模式化、研究本体意识薄弱、理论创新不足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晚清民国潮州扇的地域文化特征探析

麦蕴宜

摘要:潮州扇是中国扇文化发展过程中一个颇具地域特色的类别,因晚清民国时期汕头蓬洲地区大量制作销售而得名。潮州扇以使用细线缠绑数十根细竹丝、形成便于拢风的内兜状扇面,扇面裱绢后多由民间画师绘人物故事图,且正面一侧边缘贴红色印款为主要特征。潮州扇不仅在本地广泛使用,更远销海内外各地。在一些文艺作品中潮州扇衍生为官僚与纨绔子弟的形象符号。与同时期其他扇类和后续相似扇类进行对比,可以进一步明晰潮州扇蕴含的独特地域文化因素及其背后的传承与创新。








艺术研究






是“初到蒲东”还是“别后登途”?——《西厢记》“张生赶考”图像辨析

刘 丹

摘要:“张生赶考”是《西厢记》故事中贯穿始终的情节,也是《西厢记》图像表达的重要内容。按照版画插图、绘画作品、瓷器纹饰等三种图像类别,从画面细节、题字内容、前后顺序以及色彩搭配等各个方面对《西厢记》“张生赶考”图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众多“张生赶考”图中,表现的场景有的是张生赶考路上的“初至蒲东”,有的是张生和莺莺长亭分别后的“别后登途”,甚至是比较少见的张生金榜题名后的“奉旨返程”,在进行判断时要详加甄别,以免错判误读,影响对西厢图像的认识。



色彩如何成“学”:色彩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建构与视觉控制

徐 静

摘要:

清末,色彩学以书籍报刊为媒介从西方传播到中国。在传播的过程中,其以物理光学和生理学为基础的基本内容逐步稳定,同时又通过吸纳心理、文化、经验等方面的主观知识拓展自身的边界。民国时期,中国人编译的色彩学专著的出版,以及相关教学实践在艺术院校的展开,标志着色彩学在传播中完成了从知识到学科的建构。作为标准的色彩学,对中国画的颜色理论乃至以“五色论”为主的传统色彩观产生了很大影响,后者被认为是“落后”的传统而遭受批判,最终被纳入色彩学的知识框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