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文化遗产》编辑部 | 中国民俗学网 信息来源:人文学院
《文化遗产》2017 年第5期
总第49期 出版日期:9月20日
目 录
“纪念王季思、董每戡诞辰110周年暨传统戏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学术研讨会” | ||
春台班艺术师承论略 ——以堂子为线索的考察 |
赵山林 | 1 |
谈双红堂藏清末四川“唱本”《花仙剑》兼北碚图书馆藏民国抄本 | 丁淑梅 | 10 |
明代南教坊制度考 | 刘 薇 李舜华 | 18 |
试论目连戏与弋阳腔的渊源关系 | 许爱珠 | 30 |
梆子腔的起源、流布及其与道情之关系 | 宫文华 | 36 |
“纪念王季思、董每戡诞辰110周年暨传统戏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学术研讨会”综述 | 龙赛州 黎国韬 | 43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体系的建立 | 王霄冰 胡玉福 | 48 |
论民间音乐田野调查的两个难题 | 孔庆夫 | 57 |
“传承”概念的解构与重构 | [日]加藤秀雄著 西村真志叶译 |
63 |
自我叙述 ——论民俗学的“自反性” |
[日]田岳久著 中村贵、程亮译 |
74 |
性别化、性别模糊与去性别化 ——论性别视角下北美民俗学研究的三种倾向 |
李 牧 | 84 |
“狗肉好吃名声丑”:民俗遗产化的价值观冲突 ——以玉林“荔枝狗肉节”为中心的讨论 |
夏循祥 | 95 |
现代身体感知与空间意义生产 ——一种日常生活场域建构的民俗学解析 |
吴 薇 | 105 |
“避难—登高—尊高年”与诗意人生 ——关于重阳节俗文化创新的思考 |
黄意明 秦惠兰 | 110 |
九月九日重阳节探源 | 郭 佳 | 116 |
从变形规则看东西方新神话异同与交融 | 黄 琰 | 123 |
“煮海型”龙女故事起源考 ——以印度抒海故事的影响为中心 |
徐 磊 | 129 |
以龙求雨:从传说、巫术到习俗 | 徐金龙 王梓薇 刘中兴 | 135 |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访谈录· | ||
歧黄传术人 ——平遥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代表性传承人王金权访谈录 |
钱永平 采访整理 | 142 |
·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战略· | ||
试论传统戏剧生产性保护的三种途径 ——以广东剧种为例 |
夏泽和 | 151 |
英文摘要 | 157 | |
稿 约 | 封 三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李中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