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文化遗产》编辑部 | 中国民俗学网 信息来源:人文学院

《文化遗产》2016年第6期
总第45期 出版日期:11月20日
目 录
| “纪念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研究专题 | 主持人:李舜华 | 1 |
| 试论刘凤与汤显祖的乐律之争 ——从隆万政治的复杂变局说起 |
李舜华 | 1 |
| 汤显祖与明藩王朱权后裔的交游 | 姚品文 | 10 |
| 汤显祖“闲”的美学 | 司徒秀英 | 18 |
| 被误读的汤显祖 ——汤显祖剧作的文本与表演接受 |
戚世隽 | 30 |
| 高罗佩研究专题:主持人语 | 杨权 | 35 |
| 高罗佩《秘戏图考》介绍 | 高居翰;杨权 | 37 |
| 高罗佩的套色春宫版画册书目札记 | 艾思仁;杨权 | 45 |
| “玩腻了的文人”: 吕天成与万历晚期江南精英的生活方式 |
伊维德;杨权 | 47 |
| “被再造的”中国大运河: 遗产话语背景下的地方历史、文化符号与国家权力 |
刘朝晖 | 60 |
| 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的“牛皮船文化” ——以拉萨市曲水县俊巴渔村为例 |
张婧璞 | 68 |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西藏传统陶器制作的传承与发展 ——以扎囊县杂玉村为例 |
杨娅;周毓华 | 82 |
| 追寻主观性事实:口述史在现代民俗学应用的方法与思考 | 中村贵 | 89 |
| 美国民间生活中心(AFC)的民俗档案实践与经验探讨 | 李娜;刘同彪 | 96 |
| 理想的民间体认 ——顾颉刚妙峰山考察的思路问题 |
朱洪涛 | 103 |
| 浦江郑氏家族的《家礼》实践 ——以家族祭祀活动为中心 |
杨逸 | 111 |
| 宗教、慈善与艺术:近现代潮汕善堂文化探析 | 杜洁莉 | 123 |
| “罔两”形象源于鲮鲤考 | 李章星 | 130 |
|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访谈录 | ||
| 回归乡土 小戏大作 ——五音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霍俊萍访谈录 |
孔军 | 137 |
| 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战略 | ||
| 广东糕饼印模的传承与保护 ——以“张田饼印”为例 |
谢琳;罗新华 | 147 |
| 国家级非遗“鱼灯舞”高校传承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 郑永森 | 152 |
| 稿约 | 封三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李中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