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期刑 首页 > 学术交流 > 书讯期刑

《文化遗产》:2009年第3期目录

发布人:《文化遗产》编辑部 | 中国民俗学网   信息来源:人文学院

 

文化遗产 
 
2009 年03期  目 录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若干哲学问题之一   向云驹;   1-10+49+157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郑乐丹;   11-15  
  
   传播与教育:中国传统艺术传承模式探析   梁广寒;   16-25  

   明代传奇的“投庵”情节   吴淑钿;   26-33+157  

   牡丹亭:从“至情版”到“青春版”——一部昆曲经典的建构、重构与解读   宋俊华;   34-41+132  

   国立中山大学“风俗物品陈列室”旧藏唱本考略   黄仕忠;关瑾华;   42-49  

   明代文学中的“太史”群体角色──以焦竑《四太史杂剧》为例   刘根勤;   50-56  

   台湾影戏剧本所反映出来的俗民信仰   邓琪瑛;   57-63  

   试论口头传统的传承特点   黄天骥;刘晓春;   64-69+157  

   演绎《三国志》,弹唱儿女情——弹词《三国志玉玺传》试论   纪德君;   70-75+158  

   龙舟说唱的非文本诗学价值   姚朝文;   76-84+91  

   “云南十八怪”与民族文化产品开发   孙信茹;   85-91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防灾民俗论——从日本古都京都出发的思考   櫻井龍彦;虞萍;   92-100+158  

   美国华裔散居民民俗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张举文;   101-110+158  

   南岭民族走廊文化积淀与审美人类学研究的拓展   覃德清;杨丽萍;   111-117  

   试析良俗的基本特征——以广州地区巡城马习俗为例   邵一飞;   118-125  

   岭南地区水上居民(疍家)的方言   庄初升;   126-132  

   从音韵特征看英德附城话的归属   严修鸿;   133-139  

   曲江区大村土话小称变音的变异研究   李冬香;   140-147  

   创建岭南文化优雅之城——四会文化发展战略刍议   梁志强;   148-151  

   传统与现代:四会历史文化探源   何蕾;朱炳帆;   152-155  

   我国话语的戏曲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黄天骥、康保成教授主编《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读后之一   徐振贵;   156  

   稿约      163  
 

 

  文章来源:CFN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文化遗产》:2009年第2期目录下一条: ·《文化遗产》:2009年第4期目录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2022年第5期目录·《文化遗产》:2022年第4期目录·[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徐金龙 李威威]文化强国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王淑慧 周波]疫情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王丹]融入国民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唐璐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实践中的概念误用与路径混淆·[沈昕 黄琳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三河羽毛扇的保护与传承·[冉小芳 左红卫 王耀萱 龚光平]乡村振兴视阈下剑河苗族剪纸的传承发展研究·[欧静]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探索·[马桂纯]民族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代表性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存在现状调查研究调研报告·[刘明花]河西宝卷展演的场域问题研究·[刘蓓]省级非遗馆建设理念、标准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