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文化遗产》编辑部 | 中国民俗学网 信息来源:人文学院
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文化遗产》季刊正式与读者见面了,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
中山大学历来有古代戏曲和民俗学的研究传统,并且早就编辑出版过各种形式的学术杂志。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由著名戏剧史家王季思教授亲自主持编辑的《古代戏曲论丛》、《剧论》接连问世,曾在同行中产生过不小的影响。而在更早的1927年,著名史学家顾颉刚与何思敬、钟敬文等在中大创办《民间文艺》(后改名《民俗》周刊),成为中国民俗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本世纪以来,我们踵继前贤事业,编辑出版了8期《民俗学刊》。三年前,以戏曲和民俗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于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运而生。今天的《文化遗产》,可以说是上述学术杂志的继承与总结,她的创刊,凝结着几代学人的心血,标志着中山大学的文化遗产研究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陈寅恪先生说过:“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我们不敢以“大师巨子”自命,但却可以自觉地以研究民族文化遗产为己任。在今天,任何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都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新的国际潮流和学术背景,要求我们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开放的心态,更科学的态度,更严谨的学风,对以往被忽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
我们深知,办好这样一个学术刊物,仅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期待着海内外同仁的鼎力支持和帮助,热诚欢迎大家不吝赐稿,尤其欢迎有关传统戏剧、民俗、口传文艺、濒危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等领域及古近代文学中的相关研究文章(详见本期《稿约》)。本刊视学术质量为生命,以来稿的学术水平为惟一的取舍标准,为此采取匿名评审制,杜绝关系稿。
让我们共同祈求《文化遗产》的健康成长和学术研究的持久繁荣!
本刊编辑部
2007年11月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07-11-21 00:40
【本文责编:CFNEditor】
《文化遗产》
2007年创刊号
(季刊)
总第1期
出版日期:11月20日
目 录
发刊词 本刊编辑部
戏曲审美观的传承与超越
——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的启示 黄天骥 5
戏曲文学从祭祀里产生的条件及其在中国的过程 (日)田仲一成 12
明代乐户史料辨析(二则) 康保成 22
城市化、市民社会与城市演剧 宋俊华 28
佛山祖庙正殿神案“薛刚反唐”戏曲人物木雕考释 潘国欣 38
探索民间信仰的深层意蕴 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性根本 叶春生 53
祭典(节日)与都市化的挑战 (瑞士)Peter Knecht 56
关于在环东海地域使用船的“送瘟神”民俗 (日)樱井龙彦 60
细节变异与地方认同:年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 陈华文 69
明末、清及近现代北方的民间念卷和宝卷 车锡伦 74
从宝卷到善书
———湖北汉川善书的特质与魅力 刘守华 80
“牛郎织女”传说新探 蒋明智 86
陇东、陕西的牛文化、乞巧风俗与“牛女”传说 赵逵夫 95
口传文艺的起源和发展 (日)大林太良 103
民间传说文化意蕴的二重性 黄永林 108
“游龙戏凤”故事与文本的互文性 董上德 113
日本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及其保护制度 周 星 1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 陈建宪 140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统武术保护问题 牛爱军 虞定海 144
•文化遗产与广东文化发展战略•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遗产属性与保护措施 张国雄 谭金花 148
“申遗”成功 贵在创新 黄继烨 154
“开平碉楼与村落”图片 插页及封三
稿 约 封底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07-11-21 00:38
【本文责编:CFN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