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信息来源:人文学院
编者按:
中国民协于2021年初设立“我们的节日”专题调研项目,以各地文联、民协或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为依托,由专家学者组织研究队伍申报节日调研专题,经评选审核共有16个项目最终入选,2022年11月23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我们的节日”专题调研项目成果验收与经验交流会”线上举行,8位评审专家对成果报告完成了评审。16个项目成果报告正文逾134万字,调研图片及视频成果丰硕,有的项目还制成了专题片,为中国民协更好地掌握各地节日民俗、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16个调研项目成果的主题论文在本专题陆续推送,敬请关注。
构建一体多样的二十四节气保护发展格局
唐志强、张建军
二十四节气流布地域广远、影响人群众多,不仅涵盖整个中华民族,还包括许多亚洲国家和海外华人社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中国先民观天察地、认知自然创造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传承至今已有数千年之久,不仅是安排农事生产、指导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同时对结构中国古代政治体系、塑造中华民族的传统时间观念影响重大,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
21世纪以降,二十四节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认定工作的推动下,以社区为中心的文化传统保护传承模式得到有力推广,其代际传承和社会传播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本课题将二十四节气保护实践置于“遗产化”进程中,讨论作为“遗产项目”的“二十四节气”社区保护范式,在总结、抽绎其核心文化特质的基础上,推动节气文化传统持续滋养现代生活。
为更好体现考察对象的全面性及代表性,本课题的主要调研对象包括13个,分别为:国家级非遗“二十四节气”保护单位、人类非遗“二十四节气”牵头申报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2016年申报人类非遗“二十四节气”的10个代表性社区:“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安仁赶分社”“苗族赶秋”“壮族霜降节”“三门祭冬”“半山立夏习俗”“内乡打春牛习俗”和“登封测日影”,以及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二十四节气”扩展项目的“送大暑船”和“梅源芒种开犁节”。
在调研方式上,受疫情影响,承担各非遗项目调研任务的人员主要为当地保护社区与行政主管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他们长期策划、组织、推动节气文化传承实践活动,熟稔地方知识、文化传统及当前保护工作的重点、难点,对于总结提炼社区保护传承工作模式和发见其中的问题能够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采取统一调研提纲、调查问卷和资料收集范围。
从调研对象的基本性质及其承担的主要功能来说,可划分为两大基本类型:第一类是作为“二十四节气”牵头保护单位的中国农业博物馆,第二类是作为活态保护传承活动落地的社区。为便于考察与总结保护传承工作的经验与不足,同时考虑到在省级政策框架下,相关节气保护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某些共同之处,特将第二类调查对象按照省份做基本归类,并结合其保护特色,分而论之。
组织实施推动保护传承工作,引领发展方向
多年来,中国农业博物馆深入实施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重大文化工程,在遗产申报、保护实践、学术研究等领域起到了重要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在遗产申报方面,经深入研究和大量实践,中国农业博物馆2006年将“二十四节气”申报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是国务院明确的项目保护单位;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的组织领导下,2016年由中国农业博物馆牵头将“二十四节气”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将二十四节气申报为国家级和人类非遗项目,不仅提升了节气文化的社会影响力,还带动了各地的节气遗产申报热情。
在保护实践方面,中国农业博物馆注重调动各方保护热情、共同推动事业发展。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党委书记隋斌研究员的带领下,首创并践行“6+N”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模式,即每年制定一个工作计划,推出一批研究成果,策划一项专题展览,举办一届文创大赛,召开一次工作年会,形成一份保护传承报告,组织推动若干项保护传承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牵头发起成立保护传承联盟,搭建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的保护平台,构建全新的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体制及协作机制。
就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事业的整体发展而言,中国农业博物馆发挥着牵头组织、带头推动、引领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于形成工作合力发挥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实施节气文化保护系列工程,依循传承创新
和其他省份相比,浙江省入选国家级非遗“二十四节气”的扩展项目的数量最多,包括“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梅源芒种开犁节”“半山立夏习俗”“送大暑船”和“三门祭冬”等六个项目,涉及立春、芒种、立夏、大暑、冬至等五个节气。
为探索人类非遗“九华立春祭”传承保护的“柯城实践”,当地着眼于整合全区各方力量,实施立春文化基因解码和文化标识建设工程、九华乡立春文化主题小镇工程、二十四节气主题精品民宿等多个文化保护工程。遂昌县实施石练镇淤溪村“班春劝农”广场、淤溪民俗文化村等非遗项目工程,改善“班春劝农”传承环境。“半山立夏习俗”项目推出“品牌塑造经营”“小接班大培养”等保护工程。“三门祭冬”项目实施“非遗进校园工程”和“学术研究工程”等,擦亮冬至文化品牌。“梅源芒种开犁节”和“送大暑船”等项目在持续举办传统节庆活动的同时,强调以新手段、新科技、新思维赋予节气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和形态。
在非遗视域下,各类文化工程为遗产项目保护提供了具体抓手和实践路径,对于促进二十四节气依循传统创新,使之能够持续滋养现代生活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以节气文化激活经济增长点,促进区域发展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制度,二十四节气与传统社会的经济活动联系紧密,其中很多节庆本身便是以商贸往来为核心的文化事项。例如,湖南省安仁县每逢春分时节都会举行盛大的“赶分社”活动,人们“择社日祭神以祈谷”,在香草坪处“日中而市”,举行躬耕祭祀和结社交易等传统民俗活动,并在开耕下田前喝下强身健体的汤药。在这一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当地举办大规模的草药交易,因此民间也称春分的“赶分社”为“药王节”。
借助赶场的春分节气文化传统,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当地中草药交易逐步规模化。例如,石头坝市每年以30万担的交易药量成为春分期间规模最大的药草市场,约有40万人次的商客参与交易,享誉三湘内外,有“北有安国,南有安仁”“药不到安仁不齐、药不到安仁不灵、郎中不到安仁不出名”的美誉。同时,中草药市场交易还带动了现代商贸物流的高速发展,春分期间交易产值达亿元。
安仁赶分社在传统上就有浓厚的商贸文化氛围,是节气文化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代表之一。在非遗保护工作框架下,如火如荼的赶分社活动,推动实现了“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良性传承发展。
活化利用节气文化遗址遗迹,保护文化空间
二十四节气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发展不仅是维护非物质文化形态的存续力,也包括对与之相关的物质化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河南“登封测日影”和“内乡打春牛习俗”等项目都保留着非常丰富的节气文化遗址遗迹,不仅是中国节气文化传统的象征,更是当代从事节气文化传承活动的重要物质载体和文化空间。
根据古籍记载和民间传说,西周初年,周武王将中原的嵩洛地区确立为天地之中,周公在此测日影,最终确立了“两分两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而矗立在登封告成的周公测影台,便是述说该历史的“见证物”。如今,每逢分至日,登封民众都会在周公测影台举行祭周公、测日影活动。与之类似的是“内乡打春牛习俗”项目,其举行仪式活动的核心场域便是建造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内乡县衙,是举行打春牛仪式最为重要的文化空间。
作为文物资源大省,河南的节气文化项目保护工作尤其注重保护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同时强调相关节气遗址遗迹的活化利用,推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协同保护,以营造二十四节气传承发展的公共文化空间,从而有力推动了节气文化保护的“见人见物见生活”。
打造民族节气特色文化品牌,推动文旅融合
二十四节气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产物,也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优秀文化遗产,彰显着中国节气文化传统的丰富图景,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本土资源。
贵州石阡县是仡佬等多民族聚居区,当地以“石阡说春”立春习俗为主体,挖掘石阡县城内与节气文化习俗、饮食等相关内容,以全域旅游为核心,建立以说春为主体的文化品牌。湖南花垣县的百里苗乡在每年立秋日举行“赶秋”活动,近年来通过主秋场与分秋场联动形式,打造苗族传统节庆文化品牌,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拉动传统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多赢局面。广西天等县等地流传的霜降节是独具壮族特色的节庆文化,每年吸引约10万名参与群众,同时借助霜降节平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农文旅融合活动,比如2020年举办商品展销会,2021年举办广西非遗美食展等,鼓励本县各乡镇企业推出土特产,通过线上线下进行销售,推动该项目和县域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有效衔接。
节气传统与民族文化的融入,有利于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气文化品牌,对于发挥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助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结语:以人为本,让节气文化焕发时代魅力
通过系统考察各代表性社区及相关项目的保护实践活动,不难发现,各地的节气文化保护传承在中国农业博物馆等相关单位的统筹与协调下,显示出了联动共建聚合力的特点。与此同时,各地的保护传承模式也不尽相同,其突出特点是紧密结合地域特色、围绕节气传统特点,以制定和开展多样化的节气文化活动,从而显示出了“一体多样”的保护发展格局。
当然,在如火如荼的二十四节气保护热潮中,也存在着两种值得警惕的不良倾向:
一是“朝后看”,过分强调节气传统之“古”,忽视了文化活态流变的基本事实。“保护”二十四节气不是将其作为某些历史遗存“冻结”,更非是“文化复古”,而是要让节气文化能够持续融入当代社会、滋养现代生活,因此,有必要将保护传承工作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其与当代民众生活的互动关系上,尤其是当今人们对节气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予以观照。
二是“朝钱看”,在开发利用时,一味关注节气遗产的经济效益,甚至把遗产作为私有财产或私人权益,忽视了其公益性、公众性及其在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的价值意义。二十四节气文化传统首先是民众的情感认同与生活方式,因此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才能更好发挥二十四节气厚植文化自信的重要功能,从而更好树立起以人民为中心、成果惠益人民的保护传承工作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