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首页 > 学术交流 > 专家观点

作为“非遗”的春节与春节文化创新

发布人:中国民居文艺家协会   信息来源:人文学院   时间:2023-02-19 10:01:15

刘德伟,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研究员。








摘要:

春节是非遗,非遗本身不存在创新的问题。我们要创新的是建立在传统节日基础上的春节文化。作为非遗的春节,其存在传承与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对此, 春节文化活动的社会管理者(政府和相关社团)、研究者和参与者都应予以充分了解和尊重,尽可能地保持传统春节习俗的原真性,以便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不被随意曲解和改变。这并不影响在科学认知的前提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主动弘扬和创新春节文化。


关键词:春节  春节的非遗属性  春节文化  春节文化创新  ‍ 

 

 

鹤壁“春节文化高层论坛”至今是第九届,笔者从第一届开始参加。最初论坛的主题是“保卫春节”,主要是当时学术界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的节日文化受到了很大冲击,也就是说通常说的年味越来越淡。十多年过去,对春节文化等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都有了全新的提升。在一个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家对春节文化有了全新认识。一个重要共识就是,要在以往传承保护春节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春节文化,让春节成为人类的节日,走向世界。因此,第九届鹤壁论坛强调要科学地保护、传承、弘扬、创新春节文化,并再一次强烈呼吁推动春节尽快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此,笔者深表赞同。同时认为,在这里要特别注意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春节是非遗,非遗本身不存在创新的问题;我们要创新的是建立在传统节日基础上的春节文化。


图片

一、深入认识春节的非遗属性

图片


作为中国非遗内容最丰富的节日习俗,春节具有的非遗属性也最为鲜明。


1.独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是作为艺术或文化的表达形式而存在的,体现了特定民族、国家或地域内的人民的独特的创造力,或表现为物质的成果,或表现为具体的行为方式、礼仪、习俗,这些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而且,它们间接体现出来的思想、情感、意识、价值观也都有其独特性,是难以被模仿和再生的。春节的独特性体现在,具有悠久的时间延续、广阔的空间覆盖、深厚的民间根基,且具有独特的结构。作为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春节宛如一部宏大壮阔而又优美深情的交响曲,从序曲到起步,从发展到高潮,从高潮到尾声,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其具有的独特性举世无双。


2.活态性和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活的、动态的、精神的因素,重视技术、技能的高超、精湛和独创性,重视人的创造力,以及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出来的该民族的情感及表达方式和传统文化的根源。以鹤壁浚县大伾山春节庙会为例,这项延续了1600多年的民间节俗活动,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一直延续到二月二结束。其中的祭祀、表演、饮食、说唱、手工、社火、庙会、灯会等至今原汁原味、活灵活现,世代相传,体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


3.流变性。从共时性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通过交流方式得以流传到其他民族、国家和区域。在它的传播过程中,常常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相融合,从而发生变化,产生广泛影响。春节的这个属性也在历史长河中日益凸显。中原地区传统春节习俗对我国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周边国家的节日习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自身也在文化交融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4.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时代生活的遗存和体现,与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各种表现形式的综合体。春节的综合性尤其突出,春节寄托着丰富的精神属性——辞旧、迎新、祭祀、怀念、感恩、团圆、祈福、慈孝、纳财等等,并和与之呼应的物质和精神表达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敬香、祭祖、放鞭炮、贴春联、年夜饭、吃饺子、祭灶王、迎财神、压岁钱等等,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高度统一。


5.民族性:民族性是指为某一民族特有,深深地打上特有民族价值观、伦理观、审美意识、情感表达等因素的烙印,并随着文化交流融合,留下不同民族文化的痕迹。春节作为汉族传统节日,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鲜明的民族特征,同时,其也日益受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节日习俗的影响,春节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不断发生着变化。


6.地域性:就一个民族来说,每一个民族大都有自己进而会在此基础上形成该民族的文化特征。通常,非遗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既典型地代表了该地域的特色,是该地域的产物。在广阔的中华大地,春节的地域性特征尤为明显。鹤壁浚县大伾山春节庙会是中原地区年俗的集中体现;自称春节起源地的四川阆中,则以春节老人落下闳和他创立的历法“太初历”闻名天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汉族欢度春节的同时,有许多少数民族也和汉族一样辞旧迎新,沉浸在节日的气氛当中。在农历正月初一与汉族一起欢度春节的有满、蒙古、朝鲜、达斡尔、鄂温克、回、东乡、畲、赫哲、白等少数民族。因为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所以就形成了他们各具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过年习俗。


图片

二、建立在传统节日基础上的春节文化如何创新

图片


作为非遗的春节,其存在传承与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对此, 社会管理者(政府和相关社团)、研究者和参与者都应予以充分了解和尊重,尽可能地保持传统春节习俗的原真性,以便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不被随意曲解和改变。当然,这并不影响在科学认知的前提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主动弘扬和创新春节文化。


这里所说的春节文化,是指在传统节日春节期间,与人们社会生活发生关联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集合。这个春节文化,当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科技创新而创新。


(一) 坚持科学传承和弘扬传统春节文化

首先,要在深入研究春节习俗的基础上,辨析传统习俗的优劣,弘扬优秀、科学、符合时代发展的春节文化。对于一些带有时代烙印,与时代发展有抵触和负面影响的传统习俗,应采取学术上保护性研究与社会实际生活适应性引导相结合的办法科学对待,逐步使之与当代文明相适应。比如,春节燃放鞭炮,在当代居住条件下,确实会对社会安全、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应该加以改良。对鞭炮的规格标准,燃放的场地,安全措施等予以严格限定,同时利用当代高科技手段进开展新型鞭炮的设计研发,努力做到既满足百姓的节日心理需求,又维护好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


(二) 时代精神、科技发展与春节文化创新

时代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的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和精神生活与以往(特别是古代)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春节期间的表现更为突出。春运、春晚、村晚等新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信息时代拜年方式的变化,新式住宅给贴春联、挂门神带来的不便,在引发人们怀旧思绪的同时,带来更多“今夕是何年”的困惑,也促使老中青三代人对春节文化的时代创新进行全新的思考。窃以为,春节文化创新应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笔墨当随时代”,要科学继承传统,坚持优胜劣汰,充分展现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二是密切结合科技发展,用当代科技引领带动文化创新。这个方面大有文章可做。高铁、航天、原宇宙的高速发展为春晚、贺岁片、村晚等提供了无数精彩的故事素材和创作手段。中国文联把“百花迎春”晚会搬上了高铁,《流浪地球2》掀起了贺岁片新潮,这些都令人兴奋和期待。可以预计,在“后疫情”时代,高科技含量的春节文化创新会给传统节日带来全新的时代体验。


(三)开展春节文化探源研究,塑造春节文化系列品牌

要创新发展春节文化,就要对春节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对特定区域内春节文化的源头根脉、演变发展、传承传播、地域特色、空间分布、民间传习、资源转化、赋能创新开展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春节文化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树立、塑造并不断提升春节文化品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四)鹤壁的启示

鹤壁浚县庙会(民俗文化节)和春节文化高峰论坛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稳定的连续性和广泛的参与性,这种连续性和参与性一定要长期保持。中国的春节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正在被更多国家和人民接受和喜爱。浚县正月庙会是全国参与人数最多的庙会之一,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国友人来参加,为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了好的典型。鹤壁春节文化高层论坛一步一个脚印,久久为功,为春节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后应进一步发挥论坛的作用,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和各界代表参与进来,进一步推动春节申遗,推动春节文化创新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鹤壁也要在突出自身特色、提升春节文化、民俗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方面做大文章,塑造具有鲜明特色的鹤壁文化品牌,让鹤壁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