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首页 > 学术交流 > 专家观点

王天鹏 靳松: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发布人:王天鹏 靳松 守望与传承   信息来源:人文学院

摘要:古村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但当前时期多数古村落处于高度空心化、古建筑破坏严重的状况。多数古村落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或主动或被动融入民俗旅游开发的大潮之中。在古村落的民俗旅游开发古村落居民经常处于边缘化境地哪些文化需要保护也不太明确。保护与开发是一对矛盾,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避免过度商业化同样需要智慧。破解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中的诸多困境,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


关键词: 古村落民俗旅游保护开发

一、问题的提出     


古村落一般是指历史相对悠久,传统民俗建筑格局民间信仰生活方式等虽经历变迁,但仍保留村落原始风貌,具有相当地方特色的传统村落止至 2014 年 月,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公布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52 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76 个,合计 528 个,如果加上各省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和名镇,我国共有古村落数千个自 2012 年开始,住建部还先后公布了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共计 4 157其中于 2016 年 11 月 号公布的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有 1 602 个村落入选,自 2016 年 11 月 至 11 月 15 为公示期,是历次入选最多的一次本文中,使用古村落的概念,和传统村落有着共同的意含由于数量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古村落都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的名录,但是这些古村落同样需要保护,故在这里依旧沿用古村落而不是传统村落的名称


古村落是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冲击,这些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市场大潮,走向通过开发民俗旅游来寻求未来出路的发展模式保护和开发本来并不是一对矛盾,但在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稍微处理不当就会进入要保护还是要发展的双重困古村落一般位于乡村的纵深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村民离乡进城打工,因此,空巢化等一般乡村面临的问题,在古村落也未能幸免此外,古村落还面临开发程式化过度商业化民俗旅游发展中村民边缘化等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面对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不得不反思,这是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中的地方性问题还是普遍性问题? 民俗旅游发展要制定什么样的发展策略,由谁来主导? 古村落哪些文化需要保护? 古村落保护是否意味着村民要固守一成不变的生活,而不能融入现代化的大潮? 这些问题,既是旅游民俗学研究的学理问题,也是经济发展需要面临的实际问题,更是关切古村落村民生活品质具有切肤之痛的现实问


二、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      


古村落“空心化”现象严重


农村空心化是指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极不合理分布; 同时由于村庄建设规划的不合理,导致村庄外延的异常膨胀和村庄内部的急剧荒芜,形成了村庄空间形态上空心分布状况。“空心化主要是指农村因年轻人缺少总人口减少而导致的缺乏生机,暮气沉沉农村的空心化导致农村的凋零与土地浪费粮食生产问题严重农村社会管理也呈现困农村空心化已经形成较为严重的社会问作为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村落来说,空心化的现象还远甚于一般的农村地区因为古村落一般具有几百年历史,这些古村落之所以能够保留下来,主要是因为交通闭塞,而乘改革开放之机,古村落里的年轻人走出古村到大城市闯荡世界的动机更甚于一般农村地区另外,相对于其他农村地区,古村落的房屋大多年久失修,而古建筑的维修又不同于一般的房屋维修,所需费用较高不仅如此,许多古民居是国家级省级市级文保单位,不能拆除原址重建,因此,原先居住在老房子里的人别无选择,只能从村中心的老房子里搬出,在村外建一所新房子,这从客观上也强化了古村落的空心化现象据笔者在江西福建广东等古村落的调查,许多村落有成片成片的老房子面临无人居住杂草丛生的现象,只有鸡狗等家禽家畜穿行其中,遥想这些古村落的繁华,今昔对比,不禁令人唏嘘

( 二) 古民居毁损严重


古民居是衡量古村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一个村落被认定为古村落,很大一个因素就是它的古民居的数量历史和保护水平古民居不仅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还是建筑文化地域文化宗族文化民俗文化民间信仰等的载体因此,古民居是研究文化发展和变迁的活化石但由于古民居一般建造历史久远,有的已经历经数百年,大多存在年久失修的状况由于古民俗大多已经被认定为各级文保单位,因此,必须修旧如旧,保留古民居的原始风貌,需要由具有文物维修资质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维修维修费用相对一般的房屋修缮费用较高,但古民居的产权所有人,一般是丧失劳动能力或收入的老人,负担不了古民居的维修费用,因此,经常对古民居的年久失修状态采取听之任之的不作为状态而且在古村落,古民居一般是祠堂庙宇等公共物品,产权不属于某一个人,而这些产权的所有人,对于古民居是否需要维修的意见不一,因此,古民居的维修经过长期的商讨而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最终被隔置起来如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赣县的白鹭古村,保留下来大量明清古建筑,这些古建筑多为祠堂和庙宇除了部分祠堂和庙宇由乡政府主导维修,另有部分由村民主导维修,乡政府给予一定补助之外,大部处于毁损严重,年久失修的状态如白鹭村的四逸堂,是为纪念一位攻打太平天国军队立下战功的将军修建的祠堂,祠堂门楼和内部的装饰非常精美,对清代民居和民俗文化以及清代来以来的民俗变迁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但由于长期没有得到修缮,房屋天井上方的房顶已经脱落,其余一些山墙也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因此,此房屋已经成为一座危房,不久就将倒塌类似这种现象,在笔者调查的福建和广东等地也非常普遍

 废弃的古建筑

 衰败的古建筑


( 三) 古村落村民边缘化


在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多元的参与主体地方政府外来企业世居村民专家学新闻媒体观光游客等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主体。在这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民俗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谁是最重要的主体? 开发的方案由谁来制定和主导? 这在现实的民俗旅游开发中是一个最现实,也是各方主体最关注的问题早在 2002 年前后,一些学者就认识到民俗旅游中古村落居民参与的重要性,如黄芳认为,在民俗旅游中居民可以参与民居旅游的开发决策利益分配及共同管理和保护凡和李桢也认为,古村落旅游中的利益主体主要包括村民政府投资商市场竞争者研究者社会公游客等,而村民在各利益图谱中居于核心的位此后的研究者也都关注到了古村落中村民的主体地位学者的研究一般处于理想化的状态,而现实的社会生活却错综复杂在实际的民俗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古村落居民被以文化水平不高眼界狭窄识短浅小农意识等借口排除于核心地位之外,游走于民俗旅游开发的边缘,政府和旅游开发公司决定了旅游开发的大体框架和具体操作只有那些在古村落中拥有古民居的村民才能享受到民俗旅游收益的分成,其余村民在旅游中基本得不到收益,这就造成一些古村落村民对民俗旅游开发怀有怨言或抵触情绪。


( 四) 过度商业化


古村落民俗旅游开发与商业化相伴而生,因此民俗旅游开发的商业化本来无可厚非但是,民俗旅游不同于其他的旅游开发,它的侧重点是民俗,即民俗的展示,如民俗节庆活动的表演民俗工艺品生产流程的展示民俗生产工具的陈列展览民俗手工艺品的展示民间信仰的体验地域小吃的品尝推介等,这些都是必要的商业化,也是游客乐意体验的商业化但是,如果抛弃了民俗这个主题,一味的商业化,只会让游客产生抵触情绪,心生厌烦过度商业化,不是在个别而是在绝大部分古村落民俗旅游开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连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村落,也难逃过度商业化的命运保继刚认为,随着历史村镇旅游商业活动的不断扩张,在级差地租和集体选择的作用下,本地居民逐渐被外地商人所置换,沿街的生活门面转换成面向旅游者的商店,历史村镇变成纯粹以利润为导向的商业性村镇,这是与遗产保护的理念相悖的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的极端发展将导致诸如文化的中断甚至丧失,世界遗产名录资格被取消,游客拒绝来此旅游等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 五) 重物质保护,轻文化传承


当前古村落民俗旅游走入的另一个误区是重物质性的保护,轻视村落文化的传承张富利认为,长期以来人们的思维定势是将古村落单单等同于古建筑,认为古村落保护仅仅是将古建筑维修好保护好即可古村落是一个文化整体,建筑文化虽然是古村落文化传承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但绝不全一个村落可资开发的民俗旅游资源除了古建筑( 建筑民俗) 之外,还有村落传说民间信仰( 村落的神灵祭祀祖先崇拜等) 节日习俗( 如正月的迎彩中秋节的烧瓦塔等) 民间工艺农业用具等尤其是一些世代传承的手工技艺,由于年轻人离开村落到外地打工,已经无法传承下去,而由非特质文化传承人苦苦支撑这样重视物质保护,轻视文化传承的现象,并不是个案,而是古村落民俗旅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三、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    

古村落保护开发,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导? 这本不应该是一个问题,但是在现实的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却成为每一个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 试行) 的通知中,住建部在总体要求中明确指出: 编制保护发展规划,要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实际农民主体的原则,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政府专家和村民的意见,提高规划的实用性和质量这份通知中其实已经非常清楚地指出,古村落保护要以农民为主体,这种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古村落开发走向正轨后的具体落实阶段,而且体现在古村落开发的规划编制阶段


但事实上,在好多古村落古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从调查村落资源,建立村落档案,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并制订保护管理规定,提出传统资源保护以及村落人居环境改善的措施到具体民俗旅游开发的引资招商直至开发成熟后的具体落实执行,村民只是处于从属或可有可无的地位这也是在一些古村落民俗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村民不积极不热情,甚至各种矛盾纷争丛生的根源所在在古村落开发中,的确会有村民试图拆除旧民居,原地重建新民居的想法,这大多是因为旧民居破败不堪设施陈旧阴冷潮湿,而古村落民居的维修又不同于普通民居的维修,需要修旧如旧村民没有修旧如旧的能力,承担不起旧民居维修的费用,在村外也没有修建新民居的宅基地和资本,只能考虑在原址拆了重建因此,部分村民对古村落旅游开发持抗拒心理不是因为不理解,而是有后顾之忧,一味强行反对古村落村民拆旧建新或因此与村民成一片,只能激起村民的仇视或反感情绪,对提升古村落村民民俗旅游开发的热情没有丝毫作用使村委会乡镇政府等各级政府,帮村民修缮好了古民居从而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对于如何开发,要不要招商引资等重要事宜,也要足够听从村民的意见,确保村民的主体地位。




事实上,各级政府在古村落规划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尊重古村落村民的意见,而是认为他们目光短浅,只考虑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提不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对国家的政策不够了解,把握不了古村落开发的方向和大局,因此,认为古村落开发的过程中,政府部门才是主导,并以此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在古村落民俗旅游开发中居功至伟退一步来说,即使各级政府真正从村民角度考虑,从村民的实际情况提出开发方案,也必须耐心细致地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从心理上真正接受开发方案,而不是虚与委蛇除了各级政府之外,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开发商也以投资者自居,认为自己出了建设资金,享有开发的主导权开发商出于商业目追求开发的利益最大化本无可厚非,但一定要认识到古村落开发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投资,每个古村落都具有其特性,古建筑村落民俗生产技艺的传承等才是古村落的生命力所在,如果抛开这些进行古村落的开发,只会导致古村落的过度商业化,使游客厌烦从而无人问津,违反民俗旅游开发的初衷


因此,无论是各级政府,开发商,还是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其他主体,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古村落是村民世世代代居处的场所,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所在,在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听取古村落村民的意见,使他们在古村落保护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不是事实上的边缘状态

四、古村落文化的保护   

目前,大部分古村落文化保护陷入误区,许多人认为古村落保护就是保护古村落建筑,因此,就像上文所说的那样,重物质保护,轻文化传承诚如叶涛所言,现在保护古村落,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那些物质载体,比如说房屋街道祠堂庙宇等非常重要,但是如果只是这样一些静态物,这个空间就不成其为一种文化空间在村落空间中,村民的民俗生活是它的灵魂,离开了民俗生活,这些建筑就是死气沉沉的东西了因此,保护古村落的文化,我们不能仅是眼睛盯着古建筑古建筑虽然是古村落各种文化的载体,但仅保护或重修古建筑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保护和发掘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民俗文化,否则,即使古建筑得以保护下来,保护的也只是一个物质空


附着在古建筑上的民俗文化,首先是风水文化古建筑的选址,一般都基于风水学上的考量,如客家地区的古民居一般依山而建,背靠大山,前面必定面对小溪或水塘在客家地区,山主人丁,水主财源,有山有水就意味着人财两旺其次是雕刻文化,客家地区的门楼一般都有精美的雕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等都可以纳入雕刻的范围门前的抱鼓石上的门窗屋内的房梁也可以看到精湛的雕工,这些都是精美的装饰文化另外,客家建筑上面还有泰山石敢当屋脊上的脊兽等,这些除了起装饰作用之外,还起着避邪镇宅厌胜的作用客家建筑还流行各种各样的门榜文化,彰显着不同的姓氏来源徙路线文化推崇等

除了建筑和附着在建筑上面的文化之外,古村落需要保护的文化很多,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族文化岁时文化人生仪礼民间信仰民间技艺民间歌谣民间传说民间游戏民间戏曲等各种各样相关的民俗文化与建筑文化不同,这些都是活态的民俗文化,可以成为直接开发的民俗旅游资源以赣南白鹭古村为例,这是一个有着 890 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村中有保存至今依然完好的明清古建筑 45 栋,素有研究明清古建筑活的博物馆之称,其中有 栋价值最高,是研究我国村落兴衰史民居变迁史的重要资料除此之外,白鹭古村还有关于村落起源村落得名由来的传说村落非常讲究风水,村南是龙岗村北是玉屏山,层峦叠嶂,五座山峰的山脚伸到山下,舆家称为五龙山形五虎下山形”。鹭溪水九曲连环,犹如玉带环腰,下游河畔有两座山岭,称狮蹲,一称象跃,把住水口,留住来龙,是一处灵山秀水风水绝佳之地单从村名由来,和村庄选址就知道,白鹭古村村民有着浓厚的风水信仰,除此之外,村庄还修建了风水塔,用来增强村庄的文脉和风水另外,村庄还流传着本村同外村村落内部各宗族之间以及同宗族内部争夺风水的各种故事,村庄内部就有风水师达 10 人之多白鹭古村以钟氏宗族为主,占了全村人口的 95% 以上钟氏家族经历了农而优则商商而优则仕的发展历程,凭借鹭溪河水运交通的便利起家,先后考取 17 个举人568 个秀才,出了三位知府、6 位知州知县,最大官至二品,因此白鹭古村的科举文化同样值得开发和研究白鹭古村还有元宵前后迎彩灯抢打轿; 中秋时节烧瓦塔等岁时习俗; 有薯包鱼炸鱼条黄元米果等独特的饮食习俗; 有天一池二义仓三元宫逸堂五福第六角亭七姑庙八角井九成堂十字街等古村十景和古戏台绣花楼等人文景观; 有王太夫人祠钟氏总祠客家南迁总祠等祠堂建筑; 有福神庙仙娘阁真安庵等民间庙宇


因此,作为一个古村落,需要保护的民俗文化资源多种多样,而不止是单一的建筑文化具体不同的民俗文化如何保护,需要另行撰文论述 图片

五、保护与开发是否矛盾     

古村落保护力求保持古村落文化的自然状态,因此,对古村落发展民俗旅游,有许多专家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样就会破坏了古村落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文化,对此笔者并不苟同什么样的文化是原生态文化,学界至今没有一致的看法麻永恒认为,所谓的原生态民族文化首先是一种原生文化,但绝不可能是原态文”。石奕龙认为,原生态文化是指某一民族或族群在历史上形成的文化的原初状态,或指那些在现代才突然被外界所知的某种文化形态李辅敏认为,原生态文化应该是指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本质上是指自然形态的原生态文化徐杰舜教授则认为,原生态文化就是他者的视角,是地方性知识对于什么是原生态文化,学者之间也见仁见智,如麻永恒和石奕龙主张原生态文化是原生或原初状态的文化; 李辅敏则把原生态文化具体到少数民族原生状态的文化; 徐杰舜教授则把他者的视角地方性知识都称为原生态文化在当前,原生态文化一词已经被用得过滥,原生态文化一词已经被泛指所有的民俗文化,而且对于那些脱离原来的生存土壤,被异地搬上舞台的歌舞戏曲等,也被宣传策划者披上原生态文化的外衣,而这仅仅是为了引起广告效翁乃群教授指出,生活在现代城市的居民,往往产生对拥挤嘈杂和缺乏清新空气的现代都市生活厌倦,唤起对山野异族,浪漫情爱生活的想像和消费欲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原生态化,活化石”化、“神秘、“情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像雨后春笋被创造出来。'


因此,古村落保护绝不是让古村落文化一成不变,因为任何一种村落文化,都不是处于真空之中,都面临着地方化区域化甚至国际化的进程民俗文化的自然变迁村民思想观念的变化民俗旅游开发中各级主体的活动游客的活动各种传媒的影响等都会导致古村落文化的变化因此,古村落文化变化是常态,不变才是异常的形态笔者经常在田野调查或民俗调研中,听到有学者苛责当地村民或指手划脚,说当地村民这样做得不对,那样做得不对,谴责村民破坏了当地文化的原生态,这种指责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民俗发展的过程就是变迁的过程,这种变迁的过程必然包括文化采借而且,严苛地要求当地村民过一种不变的生活,使他们和不断变迁的现代生活隔绝,本身就是不人道的古村落居民在保护好当地文化的同时,有权力对村落文化进行包装,有权力进行一定程度的商业化运作,从而赚取财富,过上现代化的生活


为了提高古村落村民的生活质量,对古村落进行适度的开发固然是必要的,但这种开发,必须是基于古村落固有文化和民俗基础上的开发,而不能人为地构造一些伪民俗,更不能过度商化,从而造成千村一面,让游人大倒胃口至于古村落如何进行开发,采取何种开发模式,如何控制古村落开发的商业化程度,已有较多学者提出针对性的开发策略,笔者者在此文就不再赘述

图片

六、结论     

以古村落为代表的传统村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得住乡愁,因此,首先要保护好古村落,这种保护,不仅仅意味着古村落建筑的保护,更意味着对民俗文化整体的保护,对古村落村民生活方式的保护当前,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格局依然没有得到破解,古村落出现人去房空杂草丛生的凋弊景象,古村落空心化古建筑毁损严重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古村落是村民的摇钱树和聚宝盆,与其抱着摇钱树和聚宝盆饿死,不如对古村落进行适度的开发固然,有学者出于保持古村落原生态文化的考量,反对古村落的开反对开发,让古村落居民远离现代化生活本身就是不人道的,因此,对古村落开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如果不开发的话,就很难破解古村落贫穷凋弊的现状,但开发的话,又会造成对古村落民俗文化的破坏亦或过度商业化但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要不要开发,而是如何进行开发目前,古村落民俗旅游开发中面临着古村落居民的边缘化过度商业化重物质保护轻文化传承的困境针对这些困境,我们需要回答古村落文化保护与开发中到底由谁来主导古村落哪些文化需要保护保护与开发是否矛盾等一系列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得到圆满的回答,困扰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难题才能得到解决。

来源: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1





主编:孙伟

责编:王宝月

编辑:王宝月 梁雅卓 胡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