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 首页 > 温州民俗 > 民间美术

木偶头雕刻:一块木头,一把刻刀,雕出众生相,演绎古今戏

发布人:淡墨文成   信息来源:人文学院   时间:2023-03-02 09:21:45

刻木牵丝

——木偶头雕刻


- 作者/包芳芳


唱:“太极阴阳。五行万象。长生供养。五伦纲常。英明圣君。万国安康。”


……(木偶戏《小天官赐福》唱词)


提线师傅们一边唱戏一边娴熟地在幕后操作着木偶,一个个木偶在台上或跑或跳,或挥刀弄枪,或盘脚打坐;哭的时候会颜面而泣,笑的时候也会仰天大笑,喜怒哀乐尽收眼底,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这首唐代李隆基的《傀儡吟》,写的是木偶戏制作的场景。


在文成木偶戏被称为小戏,真人演得戏为大戏。据史料记载,文成木偶戏由明初经泰顺传入,与泰顺木偶戏同出一源,多为提线木偶。文成木偶戏,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现有大小木偶剧团十五六个,木偶头雕刻也因之获得了一个较好的生存发展空间。百余年来,文成木偶头雕刻艺术与传统戏曲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共生关系。民国期间,文成各地木偶演出颇为兴盛,特别是过年几乎村村有木偶剧团演出,随着剧团的增加和演出的频繁,木偶头雕刻技术也逐渐产生和发展。

夏念文师傅家是“木偶世家”,从爷爷那一辈就开始演木偶戏,爷爷传给父亲,父亲又传给他。59岁的夏师傅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文成县木偶头雕刻的非遗传承人。当我赶到夏师傅家中时,他正在整理木偶,因为一些木偶在演戏当中,不小心被雨水打湿了,他需要将木偶一一整理出来,挂于绳上晾晒。当我看见这些形态各异、衣着华丽、活灵活现的木偶时,我无法想象这些都出自夏师傅的手。当我问夏师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雕刻木偶头时,他思索了一下,说道:“很小的时候就会了,我爷爷、我爸爸、我妈妈、我弟弟、我妹妹都会做木偶的,从小看多了,就会拿着大人的工具去刻,刻多了也就会了。”我又问他:“那对自己做的第一个木偶有印象吗,做出来的木偶有没有受到大人们的肯定?”夏师傅回忆道:“第一次做,总是有不像的地方,那总体还好,爷爷和爸爸看了还比较满意的,那时候,玩的玩具又少,所以有空的时候自己就在那里刻。”夏师傅说,他们全家都会做木偶,从木偶戴的头盔到穿的衣服,包括木偶的手脚、胸腹,他们都会做。在他的印象当中,奶奶是制作龙袍的高手,她的绣花针仿佛长了翅膀一样在绣布上上下翻飞,不但绣得快,也绣得特别好,缝制的木偶衣裳色彩绚丽、图案精美。木偶艺人们对木偶存着一股敬畏之心,夏师傅说,木偶的衣裳都是用崭新布料做的,因为木偶戏的表演常常用在还愿戏上,做好木偶就是对心中信仰的尊重。制作木偶用的材料,如木偶盔帽上的珠子、人物上的头发和布料就要坐船到温州,再走到五马街去买。


木偶的整体造型由盔帽、头部、胸腹、四肢、服装组成。夏师傅边比划着木偶的五官,边介绍,最难做的是头部,其雕刻工艺复杂,要做到刀法熟练,雕刻流畅,造型生动。夏师傅有40年雕刻经验,做一个木偶的头部也需要一天的时间。在他的地下室,摆满了雕刻木偶的工具,有刨子、直刀、圆刀、锤子、角尺、电钻、油漆刷、海绵块、毛笔等。


文成木偶头雕刻以京剧脸谱为依托,木偶戏人物的造型、型态进行再创作,使得文成木偶头像造型优美、丰富多彩,脸谱多达几百种,根据人物的不同行当身份,分成生、旦、净、丑、杂五大类型。说起木偶的制作流程,夏师傅拿住就近的一个木偶头进行针对性地介绍,制作木偶头工序复杂,开坯、定型、细雕、补隙、裱纸、磨光、刷泥、上粉、绘脸、盖腊等十几道工序手艺人都要掌握。开坯前要先选材,主要用到的是樟木和梧桐木,樟木有香味加上不易虫蛀,软硬适中适合雕刻,但对他而言樟木太重,所以他更喜欢梧桐木,梧桐木轻便,制作起来的木偶头也易保存。夏师傅说,自己木偶戏班里的两个装木偶和衣服的箱子就是梧桐木做的,放在里面的东西不易受潮,而梧桐木中,野生梧桐木质量最佳。一棵梧桐木可以制作好几个木偶头,小块的木头用于做小旦,大块的就用于做生、净、杂等角色,开坯的时候需要将木头劈成三角形木坯,光滑的一面用于面部雕刻,两个角做耳朵,将木坯分成三份,留三分之一做脖子,雕刻木偶头注重五形(眼、口、鼻、眉、耳)、五骨(眉、顶、颧、额、颏骨),而木偶头的面部雕刻按“五形三骨”比例在面上做点,五形为两眼、鼻子和嘴巴。三骨为眉骨、颧骨和下颌骨。夏师傅的习惯是从鼻子入手,然后按顺序刻下来,后刻耳朵,男的耳朵会刻的大点,女的耳朵就会刻小点,基本上以点代替,因为女的木偶要配戴耳饰或发饰。第三步是定型,根据角色刻出大致轮廓,接下来雕琢细节,加深五官轮廓,要反复琢磨剧中人物性格,文成木偶头像丰富多彩,脸谱多达几百种,根据人物的不同行当身份,分成生、旦、净、丑、杂五大类型,不仅是生、旦、净、末、丑各具一格,即使是一担木偶中的10个多生与旦,也具不同形态,只有经过深思,刻的时候才能突出人物的气质。下步,再用砂纸抛光,木偶头如果发现有缝隙,就要用黏土补隙,将有缝隙的地方填平,然后裱上一层棉纸,用笔轻轻沾点胶水就可以黏上,裱纸的目的是防止木偶头开裂,施以拌过胶水的黄土浆,这个步骤需要刷上十余次,每次是等阴干后重复刷。再次修整抛光,之后开始上粉底,粉底是一种白色粉末搅拌成的泥浆,均匀刷在木坯上,多刷几次,刷到光滑平整为止。下步是绘脸,参照京剧脸谱画好眉毛、眼睛、嘴唇等,最后盖上一层蜡,保持光泽,让木偶看起来光彩照人。所以雕刻好一个木偶头不是简单的一件事,特别是刚开始学刻木偶的时候,手上挨刀那是家常便饭。


看着眼前个性突出,色彩和谐的木偶头,我在惊叹于夏师傅鬼斧神工的手艺的同时,也无不佩服手艺人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这么好看的木偶,那他(她)的身体是怎么制作成的呢,掀开木偶的衣领,一看是竹篾制作的。夏师傅见我对木偶非常有兴趣,就指着木偶的上半身说道,木偶的身躯分上腹和下腹,这两个部位主要由竹篾编织而成,编织的方法就类似于编织火笼,上下腹之间用布片衔接作为腰肢,上腹顶部留一个圆孔,以便安装木偶头。动作简单的木偶配有12根线,耳朵上方两条,胸窝正上方一条,背部一条,这四根线的作用是保持木偶的身体平衡。手腕、手肘、脚线各两条,另外手指线两条,手掌线一条。动作较多的木偶有29根线,如孙悟空,动作丰富,提线安装也就越多,木偶动作表演的也就越细腻,艺人们操作起来也越难。所有的提线都集中在一个线板上,艺人们通过提、摇、拨等手法让木偶动起来,在舞台上展现人生百态。说着,夏师傅现场就提起线板上的其中三根线,给我表演了木偶用手操控道具,只见木偶行动起来灵活自如,形象逼真,让我惊叹不已。


小时候,学校一放假,夏师傅就会跟着爷爷和父母亲到各地演出,最常去的地方是泰顺、平阳、苍南,甚至是福建,差不多有20多个台基。夏师傅口中说的台基,就是演出的地方。正因为他从小看多了,所以他自己也会演木偶戏,至今唐宋关于木偶戏的戏本他都会唱。他说,整本戏就有五十多部,一本戏差不多要七八天唱,短的戏就有七八十部。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木偶戏非常受欢迎,戏台下看到的都是黑压压的人头,特别是老人、孩子和妇女最多,因为男人大多出门打工去了。那个时期,因为没有过多的智能产品,村里人只要农闲时期都会请木偶戏团演戏,戏班子差不多从正月一直演到4月,4月春耕后,戏班子又出门,从5月又演到9月,每天两场,雷打不动。9月到12月的这个期间就会去吹唢呐和唱戏。见我眉头紧锁,存有疑问,夏师傅继续解释道,农村里有个习俗,办红白喜事的时候会请唢呐锣鼓班子表演。对农村人而言,能演木偶戏是一个了不起的手艺,在他十多岁的时候,一个篾匠要是一年能挣个300元,那可是了不起的事情,而演木偶戏一年的收入就可以顶篾匠师傅好几年的工资。演木偶戏的收入虽不算富裕,但戏班子里的手艺人们衣食是无忧了,所以村子里给他上门讲亲的人也特别多,19岁的时候,他就成家了,自立了门户,那时就一边雕刻木偶,一般外出演木偶戏。


在夏师傅的记忆中,他是35岁时才正式开始在家专门刻木偶头的,生意好的时候,一年可以卖出8条戏担。我问师傅什么是戏担。夏师傅笑着说,一条戏担就是60个木偶,有一年来了一个广东客人,一下子就买走了上百个木偶,说是要卖给外国人。现在物价上涨,一个木偶头的价格是300元,要是眼睛、嘴巴会动的木偶价格就要高很多,差不多要1000元。想起过去的辉煌,夏师傅是满脸笑容,可是眼下受疫情影响,他已经好久没雕刻木偶头和演木偶戏了。他希望疫情能快点过去,他和弟弟、父亲又可以出去演戏了。夏师傅很自豪地告诉我,自己弟弟也在鹿城成立了木偶剧团,小有名气,而老父亲83岁了至今还在演木偶戏。我在想,正是因为一家子人骨子里的喜欢,夏师傅的木偶头才会雕刻的这么活灵活现。

离开时,夏师傅满脸忧愁地告诉我,现在看木偶戏的人越来越少了,买木偶的人也就越来越少,生存的困境,年轻人也不愿意去学这门手艺了。生活的压力,让夏师傅也有些力不从心。


一块木头,一把刻刀,雕出了一个个众生相,木偶们在艺人们的操作下在台上演绎着喜怒哀乐,演的是古今戏,窥探的却是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