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 首页 > 温州民俗 > 民间文学

【泰顺物语】走进市遗——畲族谚语

发布人:泰顺非遗   信息来源:人文学院   时间:2022-09-21 08:38:05

泰顺目前拥有1项世遗、6项国遗、15项省遗、106项市遗、186项县遗项目,国家级传承人6人,省级28人,市级92人,县级443人。泰顺还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浙江省第一批传统戏剧之乡”“第二批浙江省传统节日保护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点”“浙江省畲族文化生态保护试点县”“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试点县”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走进市遗——畲族谚语。

泰顺畲族谚语,分布在全县34个乡镇、150多个行政村、191个自然村。全县191个畲族自然村,除了罗阳镇和司前、竹里两个民族乡镇拥有畲族谚语外,其他乡镇的畲民谚语流传于村庄和集镇。

畲族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历史上各种原因,曾经历多次转移迁徙,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迁入新的居住地后,多为散居在汉族的村落,居点规模小,而且生活在广阔庞大的汉族方言包围中,在畲汉经济文化悬殊的情况下,畲族在保持本民族内部使用语言的同时,为适应新环境,不得不学习当地的汉族方言,经长期的生活磨练,畲族人适应新环境的语言技巧能力很强。并在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语言、自己的生活习俗,尤其是畲族谚语,内容丰富多彩,是畲族文化中的瑰宝。

自明朝万历三年(1575 年)开始有畲族人民从浙闽迁入泰顺,在之后的230多年里,又陆续有畲族人民分别从苍南、平阳、福鼎、福安、云和、景宁、文成等邻县迁入泰顺,共30余批次。

纵观畲族迁入泰顺,形成浓郁地方特色的畲族谚语,主要可经历三个时期。一是明清时期土地兼并最严重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畲族人民基本上处于求生存的状态,只能在山里烧畲种畲,刀耕火种,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二是民族大团结和均衡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时期。这个时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畲族人民获得解放,取得了民族平等的地位;三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均衡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初期,和汉族群众一样,畲民的劳动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经过至今540多年的发展,泰顺现已拥有畲族人口2万多人,畲族谚语几乎流传县域各乡镇并吸收和传承了畲族的语言文化。

泰顺文化传统悠远,人文优势鲜明,其中畲族谚语就是畲族人民世代创作留传的语言艺术奇葩。它具有浓郁古朴的民族特性,从内容上看,具有哲理性、 科学性、经验性和实用性。在泰顺流传的畲族谚语,其表现形式如:  

图片

1、空心雨,好晒豆。(空心指人们空着肚子。早饭前下雨,下午将是晒黄豆的大好晴天。)

2、人面难求,土面好求。(有求于别人,往往要看面子;有求人于土地时,只要付出劳动必有收获。)

3、春霜三日白,晴到割大麦。(立春以后夜间积霜,预示连续三天开晴。)

4、出云日头,出锅白粥。(意思是刚从云里冒出的太阳最热,刚出锅的稀饭最烫。)

5、打斗五不会吃算不会吃。(打斗五是泰顺民间土话,意思是几个人自己凑钱办一些东西吃吃。意思是打斗五时人们会拼命吃;下雷阵雨时人们会拼命跑。)

6、早雷三日雨。(早上天刚亮时打雷,预示将有三天下雨)

7、日晕晴,月晕风。(太阳外面罩一个大晕,预示将有晴天;月亮外面罩了一个晕,预示将会出现大风。)

8、蚂蚁搬家,洪水满树丫。(每逢蚂蚁排着长长队伍搬家,预示将有洪水发生。)

9、下雨怕光亮,相打怕和尚。(下雨天很光亮预示还会下雨,打架和尚光头最厉害。)

10、塘里鲤鱼跳,田边青蛙叫,蜻蜒低低飞,大雨便来到。(鱼儿往水面窜,青蛙连片鸣叫,蜻蜒飞得很低,都是大雨到来前的预兆。)

11、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在夏至,白昼时间最短在冬至)

12、冬节前后,锅灶前走到锅灶后。(形容冬至日白天时间很短)

13、春分秋分日夜平分。(春分、秋分日夜一样长)

14、要做夏至日,要困冬节夜。(夏至日白天时间最长,可以做很多事情;冬至日夜晚时间最长,可以睡个长觉)

15、天光霞水流柴。(早上天边出现红霞,预示将有洪水发生。)等等。

畲族谚语流传广泛,在传承过程中,多为社会松散型。在泰顺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据目前掌握的不完全资料,约有65人。



2009年,畲族谚语被列入第三批列入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