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民俗 首页 > 温州民俗 > 生活民俗

品读闽瓯 | 舌尖上的洞头(系列二)

发布人:品读闽瓯   信息来源:人文学院   时间:2022-09-16 10:28:19

 舌尖上的洞头

施立松

——  墨鱼饼 ——


墨鱼饼,望文生义,会以为是墨鱼做的,其实,准确点的叫法,应该叫墨鱼卵饼,因为是以墨鱼的内脏(雄的精巢,雌的卵巢和缠卵腺)为原料做成的。


百度百科里介绍墨鱼饼的做法,只用了短短两行字:取墨鱼内囊,雄墨鱼选其精巢,雌墨鱼选其卵巢和緾卵腺,合在一起捏碎调匀成浓胶体,然后取适量在油锅里摊煎成饼状,以慢火双面翻煎即可。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要难许多。因墨鱼的内囊,粘糊糊的,要把陷在其中的墨囊扯出来,力道、角度、手法都有讲究,一不小心扯破,就会污染一大片,往往整盆都变得黑乎乎的。雄墨鱼还好,精巢是白色的,像两粒椭圆形的子弹,轻轻一扯就剥脱下来,雌墨鱼的卵巢,淡绿色,晶莹剔透,一触即破,要完整取下来,就要非常小心,还要非常熟练才行。其实,即便破了也没关系啦,就是卖相差点,并不影响口味,有时候,海岛人还会故意加点墨囊进去呢。


青椒墨鱼饼


墨鱼是春汛的主捕鱼类,二三月旺发。渔谚“清明加三月节,墨鱼无处叠”,说的便是墨鱼旺发时盛况。海岛春天,下场春雪是常事,所以,天气还是很冷的。墨鱼旺发时,大人都忙着剖墨鱼晒螟蜅鲞,做墨鱼饼就是孩子的事了。墨鱼内囊取好后,要把它们捏碎成粘糊状,有时候手就被冻得针扎似的,疼得直掉泪。那时候,哥哥心疼我,就教我一个讨巧的办法,先抓十几根筷子来,使劲戳,戳得差不多都碎了,再伸手去捏,这样很快就可完成,手就不冻多了。实践出真知。这是海岛孩子的智慧。


过去,油对渔家人来说,是奢侈品。小时候,家里长年用一块肥肉,烧菜时,锅热后,肥肉扔下去,把锅擦一擦,马上取出来,放回碗里,就算是过油了。所以,用油煎墨鱼饼,是不可能的事。我们常用方法是,拿一个蒸笼,矮矮的沿,十五的圆月大小,铺一张细纱布上去,再把捏成糊状的墨鱼卵舀进去,放到锅里蒸,蒸熟后取出来,冒着热气的墨鱼饼,有点绿,有点黄,香气四溢。嘴馋了,就从边角上扯一小块下来解解馋,往往是越解越馋,第一个蒸好的墨鱼饼,就被扯得跟野狗啃了似的。蒸好的墨鱼饼一个个放在大篾箩里晾着,要晒干,才好贮存。现在可以放在冰箱里,这样不会失了水份。我倒是喜欢晒干的,硬硬的,有嚼劲,越嚼越香,且越嚼口腔越像刚刷过牙似的清新。


墨鱼饼是渔家人的一味常用药。晒干的墨鱼饼装进陶罐或磁瓮,再搁件旧棉衣保暖着,密封,久了,就成褐红色,有清热退火的功能。在海岛洞头,牙龈疼痛、口腔溃疡、咽喉肿痛之类的热症,只须用陈年墨鱼饼与白萝卜丝熬汤喝下,立可奏效。海岛人还会特意做一两张加了墨囊的墨鱼饼,黑得发亮,硬得跟石头似的,贮存起来,孩子感冒发烧,就取出黑墨鱼饼来,用刀剁下几片烧汤,给孩子喝下就好了,比感冒冲剂还灵。


墨鱼饼做菜,挺简单,就是我这样不擅厨艺的人,也能炒出花样来。墨鱼饼切片,加热,醺点酱油醋,就是顶好的下酒菜。如要热炒,与菜椒或白菜梗、黑木耳合作,白的绿的红的黑的,衬得微微泛黄的墨鱼饼,春天般绚烂。墨鱼饼煲汤,更简单了,加点本岛产的花菜,就是地道的洞头渔家菜。我喜欢加点小猪排来煲,这样墨鱼饼更入味,营养价值也更高,排骨里的钙催化出墨鱼饼潜藏着的香,好像蜂蝶的双翅,把满园的春色都翩然舞动起来了。

图片

——  蛏子羹——


在海岛,蛏子最是平常。


辽阔而肥沃的滩涂,是渔家人的“庄稼地”。渔家人耕海牧渔,就在这一亩三分地上,随着潮涨潮落,春播秋收,谋划着一年的生计。而蛏子,是渔家人最最平常的“庄稼”。


起初,蛏子如同漫山遍野的野菜,散落在滩涂的角角落落,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落潮时分,平坦如坻的滩涂上,蛏子睁着两只晶亮的眼珠子,好奇地探望着这个天蓝云白的世界。这双不知躲藏不懂掩饰的眼睛,泄露了她们的藏身之地,她们被人从绵软的滩涂里一把揪出来后,仍茫然地吐着晶亮的汁液。


渐渐地,渔家人在滩涂上划一块块的“自留地”,远远望去,仿佛一片修整得四四方方的稻田。“自留地”经过翻涂、耙土、平埕,变成蛏埕,整片蛏埕划分成一个个小畦,畦间留道小沟,畦面微微突起,防止积水。春后,渔家人会在大潮汛期间,把“发塘”过的蛏苗播散下去,经过七八个月的养殖,秋后到春节,都是蛏子的收获期。


渔家来了客人,家里没什么好招待的,便请客人稍坐片刻,主人提了竹篮出去,不一会儿工夫,主人回来了,身上的衣衫沾了星星点点的海涂,竹篮里,躺着一堆裹着乌黑海涂的蛏子,客人不明所以,诧异间,蛏子在清洗中露出修长而匀称身子。两瓣寸余长的薄壳间,含着柔软的蛏肉。两条短短的须,随着呼吸,时伸时缩。这就是裸露在滩涂上的眼睛。壳的厚薄、色泽,与蛏子的年龄有关,老蛏壳厚而色暗,显褐色,新蛏则壳薄而呈淡淡的黄绿色,螺纹状的壳面中间,有一道灰白色暗纹。


吃蛏子也讲究应季时令。冬至过后到清明前后,蛏肉肥嫩饱满,味道最佳,小暑前后的蛏干也不错。最不济的是秋天,蛏子在白露前后抱卵,寒露前后产卵,这段时间的蛏子寡淡无味。除了看季节,看蛏龄,还要看壳识蛏。壳为浅黄绿色的蛏子,味道特鲜美,花斑纹的次之,壳背灰白色的蛏子,味最差。蛏子洗净后,放于清水中,加入少量盐,可使蛏子腹中的泥沙吐净,用薄刀片轻轻剖开蛏壳背面连接处,以防蛏子在沸水中张开大口,失了鲜味。锅中清水煮沸后,倒入蛏子,少时,加入葱末,即可捞起食用。这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做法。蛏肉嫩而鲜,风味独特,是佐酒下饭的佳肴。古人曾有诗赞道:“沙蜻四寸尾掉黄,风味由来压邵洋;麦碎花开三月半,美人种子市蛏秧”。


蛏子的做法繁多。老蛏适合红烧、盐焗、清蒸、辣炒、铁板,新蛏除此之外,还可以腌制生吃,最好的,莫过于做成蛏子羹。

琥珀蛏子羹


我对蛏子羹的热爱,近乎于执拗。有事没事都要来上一碗,到了冬天,蛏子羹更成了暖身暖胃的家常小菜。


我虽喜欢蛏子,可是,一吃蛏子,都会肠胃不适。每次哥哥赶小海捉了蛏子回来,一家人围坐吃得津津有味,我只能在一旁垂涎三尺。有一回,年迈的姥姥来家做客,看到馋得可怜,便将蛏子洗净去壳,轻轻地蘸上调成糊状的番薯粉后,放在烧开的水中煮沸,做成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蛏子羹。那蛏子包裹在半透明的番薯糊里,像一枚枚琥珀,晶莹剔透,加上几缕葱丝,几根芹菜,简直就像一碗艺术品,让人不忍下箸。蛏子中那令肠胃不适的凌厉鲜味,也被隐藏了起来,蛏体糯而滑,羹汤清而鲜,把我那过于敏感的肠胃安抚得服服贴贴,那清鲜在我的唇齿间久久回味。


如今,姥姥过世已多年,记忆中的清鲜让我一次次去追寻蛏子羹,只是再没有一处能重现姥姥的蛏子羹的味道。





编辑:钏筱晗

审核:柯旭东

终审:陈坤沈、叶晓


系列二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