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民俗 首页 > 温州民俗 > 生产民俗

【泰顺物语】走进市遗——木杆秤制作技艺

发布人:泰顺非遗   信息来源:人文学院   时间:2022-11-11 08:55:51

泰顺目前拥有1项世遗、6项国遗、15项省遗、106项市遗、186项县遗项目,国家级传承人6人,省级28人,市级92人,县级443人。泰顺还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浙江省第一批传统戏剧之乡”“第二批浙江省传统节日保护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点”“浙江省畲族文化生态保护试点县”“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试点县”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走进市遗——木杆秤制作技艺。

 木杆秤是古老的衡器具,是一种利用杠杆平衡来测量物体质量的计量工具,是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木杆秤由秤杆、秤砣、秤盘三个部分组成,具有携带方便,计量准确的特点。

据民间制秤艺人讲述,泰顺制秤技艺至今有200多年历史,具体从何地传来无法查考。木杆秤的历史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出现,秦始皇统一了度量的标准。原先不叫秤,叫权衡,所谓“权”就是秤锤,“横”就是秤杆。秤的发展,长期停留在采用绳纽结构上,直到上世纪,木秤才逐渐改变为外刀纽与刀承或内刀纽与刀承结构。计量单位也由夏商时期使用铢和两,发展到周朝时期铢、两、金、均、石(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均,四十均为一石)。直到解放后,才改为十两一斤。近年,又采用国际通用的千克计量。

 制作木杆秤有好几道工序,慢工出细活,关键是要用心、静心。每一道都得小心谨慎对待,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出现偏差。

 首先制作木杆秤选用的木杆较为挑剔,一般选择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的硬木。时檀、通戗木、红木都是上等的材料,柞木、栎木、杏木、枣木次之。为了保证木杆不开裂,选后的材料要堆放在干燥处,经两个伏天后才能使用。

木材经凿、刨的处理后,变成了笔直细长的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柱体,再用细砂布沾水,打磨得又光又滑。木杆两端套上铜皮后,杆秤便出现其雏形。

 接下来的工序便是制定重量刻度的精细活计,在打磨好的秤杆先用墨线画一条直线,挂上秤盘后定支点,用砝码校验,这是一个极为细致、精确的过程。杆秤匠左手食指不停地轻轻拨动秤砣,当木杆处于平衡时,用双脚规在木杆背面划一道印记,这道记号就叫定盘星,其余便按此推断重量。弹线定星位是做杆秤的关键程序,墨线直,星位准是做秤的起码要求。提绳的位置,秤砣、秤钩或秤盘的重量,秤杆的粗细、长短,都直接影响星点的定位。

制作木杆秤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上色,需要青黑色秤杆的,用五倍子、青矾捏碎沾水后涂抹;需要红褐色用泡过的红茶渣、石灰搓揉抛光,然后将菜籽油刷在称杆上,此时称杆就变成了红褐色,金色或银色的星点格外显眼。

2012年,木杆秤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六批列入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