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推荐阅读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温州市非遗“六进”公益活动 | 传承瓯越文化,温州非遗走进沙城一小

发布人:温州非遗   信息来源:人文学院   时间:2022-10-26 08:35:52

传承瓯越文化

温州非遗走进沙城一小

温州市非遗“六进”公益活动

为促进群众对非遗的了解,调动群众参与保护、传承非遗的积极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10月24日下午,由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2022年温州市非遗‘六进’公益活动”走进龙湾区沙城街道第一小学,此次技艺展示内容丰富,包括米塑、玻璃银光刻、车木玩具、瓯绣、木活字和剪纸等极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

米塑又称“粉塑”,是用煮熟的米粉团为原料,通过揉、捏、掐、刻等多种手法,制成各种人物、走兽、花鸟的民俗工艺。也是温州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米塑与温州市龙湾区沙城街道第一小学的学生们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看!孩子们好奇的目光齐刷刷的投向米塑作品上,同时也被老师手上的作品吸引着,只见老师将红色的米粉团揉一揉,捏一捏,没有几下功夫就做出了一朵玫瑰花。孩子们也忍不住想体验一番,虽制作出的样式各式各样,但也都充满了童趣。

玻璃银光刻又称“镜画”,形成于民国初期,是一种在玻璃上进行作画,具有装饰效果的传统民间美术。在项老师的改良下,玻璃银光刻的作品不仅仅限于镜子的作用,他还开发出了各式年画版面的银光刻,同时十二生肖、红色主题的作品也同样受到小朋友的喜爱。

在车木玩具摊位前,同学们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着,小小的车木人和木偶人物雕刻的民族娃娃深受同学们的喜爱。车木玩具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手工艺,发源于泰顺,它把木偶、车木、彩绘和装饰技法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精彩形象。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车木玩具更像是一种高级版本的“乐高”。“快看!它可以扭动关节改变造型诶,让我来做一个奔跑的姿势吧…”

瓯绣因温州古为瓯地而得名,始于唐代,兴盛于明清。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和地方色彩,为我国“六大名绣”之一。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穿针引线,做了人生的第一次“针线活”,没想到竟这么好玩。

在木活字摊位前,只见两支队伍在排着长龙,原来大家都想体验一把活字印刷的快乐。一张宣纸、一把棕刷,取些许墨,均匀的涂在字板上,再以巧力固定住纸张,棕刷在其上面轻轻拍打,直至显示出完整的内容来。

     温州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地域特色鲜明。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温州早在宋朝,竹丝灯就被宋廷列为贡品。先民用蠲纸裱糊竹丝灯笼,贴上“太平花”、“迎春花”之类的剪楮文字。剪纸与温州的民风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剪纸作者多是农家巧妇,她们互教互学,代代传承。其作品为窗花、喜花、礼花、底样等,表现题材大多是吉祥动植物图案,如今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老师引用了折剪法的方式教小朋友剪出蚱蜢、蝴蝶等各式样子,现场引来阵阵惊叹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根,是地方文化的活源泉。此次非遗“六进”活动旨在为学生、市民提供一个与非遗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加强了对非遗的认识与了解。而通过动手实践也更让群众感受非遗的非凡魅力,真正实现非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