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推荐阅读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非遗进校园丨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永嘉这样做!

发布人:浙江非遗   信息来源:人文学院   时间:2022-10-24 08:16:43

为提高学校课后托管服务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永嘉县开展了一系列非遗进校园活动,将温州莲花、温州鼓词、永嘉米塑、永嘉昆曲、永嘉剪纸等非遗项目带进永嘉县实验小学、永嘉县外国语实验小学等学校的第二课堂,让学生近距离体验永嘉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永嘉县实验小学非遗曲艺班上,曲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钱雷雷老师正手把手教学生们如何敲打鼓词的伴奏乐器,师生互动,其乐融融。除了曲艺班,永嘉县实验学校还开设了永嘉米塑、永嘉昆曲、永嘉剪纸等课程。在永嘉米塑课上,经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秀明老师的细心指导,同学们纷纷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米塑小动物。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补充学生课余学习的不同需求,丰富拓展活动课程体系,学校开设的所有“非遗”课程都由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亲自担任教学工作,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极大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后生活。

永嘉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金哲丰表示,永嘉县“非遗”资源涵盖面广、门类多样、知识丰富,而校园是非遗保护与传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自2021年国家推出“双减”政策后,非遗课程已成为永嘉县各学校晚托课程热门的项目。


据初步统计,本学期,永嘉县共有30余所学校在课后托管中开设了非遗课程,累计19项非遗项目进入了课堂,受益学生达到7.2万人次。为了让非遗“进”校园实现到非遗“在”校园的蜕变,永嘉县主要通过以下举措持续推进:




一是拓宽非遗进校园的途径:精选优秀非遗项目,创排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节目送到全县的校园,提高非遗进校园的覆盖面;支持和引导更多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需求和特点,在第二课堂开设非遗课程;通过培养教师非遗传播志愿者队伍、非遗传承人进驻学校,成立非遗工作室、建立非遗社团或开设第二课堂等方式,让校园非遗活动精彩纷呈。






二是促进非遗进教材的规范化:非遗进课程是非遗传承正规化、常态化、序列化的有利途径,永嘉县引导非遗进校园的学校根据各自特点开发并使用非遗校本教材。






三是扩大非遗进校园的队伍:通过针对教师、志愿者举办不同非遗项目的培训班,让更多教师和社会上的热心人系统学习永嘉县非遗项目,让他们熟练掌握项目流程、知识体系、核心内容等,并鼓励他们加入到非遗传承志愿者队伍中来,最终形成非遗传承人、非遗志愿者、教师共同参与非遗进校园的格局。





欢迎转载、引用“浙江非遗”公众号作品,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供稿:永嘉县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

编辑/排版:相丽眉

审核:薛益泉 余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