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推荐阅读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漆彩人生 器韵流转

发布人:温州非遗   信息来源:人文学院   时间:2022-09-16 09:26:13

在温州龙港湿地公园里,有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的独立场馆——龙港市夹纻漆器博物馆,进入场馆,迎面而来的是一座立式人物塑像——庄子。“《史记》上说,庄子曾经为漆园吏。所以,我们做漆器的匠人,都拜庄子为祖师爷。”博物馆的馆长何必阔解释道。

已进入装修尾声的夹纻漆器博物馆,很快将对外开放。这也意味着,作为夹纻漆器省级非遗传承人的何必阔,在从事该手艺28年之后,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大型独立场馆。该场馆由龙港市政府提供,由何必阔自行装修运营,其中500平方米作为民办博物馆免费向市民开放,剩余部分作为非遗工艺研发、文创等运营使用。

作品《庄子桼说》

从16岁学艺到“夫妻档”师徒

纻,指的是苎麻。夹纻,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就是以麻布与漆互相层层相叠,利用麻布的张力结构与漆的黏性,等所塑的器形干固后,凝结成为坚固的形像。漆,是从漆树上割取的树脂汗液。

温州是宋代最发达、引领潮流的漆器生产中心。宋代温州漆器号称“全国第一”。《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的记载都表明,在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都开设有温州漆器专卖店,足见温州漆器档次之高。

龙港何氏夹纻漆器技艺可追溯至清光绪初年。1875年,龙港湖前坟前自然村的何盛瀛到平阳水头亲戚家,习得这门技艺,而后代代相传,至何必阔,已经是何氏夹纻漆器技艺的第五代传人。

在何必阔儿时,苍南平阳一带宗族观念依然强盛,因而坟前何家常常门庭若市,何氏艺人常常要乘船或者爬山岭,去附近各地为宗祠、寺庙,还有家具做修饰。有些大宗的漆器修饰活儿,对方还会提前上门发请帖请何氏艺人。

随着时代发展,夹纻漆器逐渐被一些不同材质的工艺品所代替,漆器也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然而从小对这门技艺耳濡目染的何必阔,还是从16岁开始就毅然走上了学艺这条路。

何氏夹纻漆器技艺,传至第三代,传人有何经璧及何家内亲姜颜生。何必阔初学艺时,姜颜生便带着何必阔与何必阔的堂哥一起去了山西五台山。“我们在五台山呆了3年,给当地的清宫皇家寺庙修复佛像。在这里,我近距离读到了夹纻漆器的许多古老讯息,也掌握了很多传统技艺。”之后他又辗转到了陕西终南山,以及四川、重庆等地,从事夹纻漆器手艺。对他来说,这门手艺是谋生的手段,也是技艺不断精湛的历练过程。

2004年,从泰顺迁来龙港的女子周玉琴与何必阔相识。她的儿时梦想是做一名服装设计师,遇见何必阔之后,她迷上了夹纻漆器。慢慢地,她发现自己创作、设计的想法可以通过夹纻漆器来充分表达。于是,她也成了何必阔的徒弟。2007年二人成婚,何必阔也回到了龙港湖前开设个人工作室。

问及他们最初学艺的经历,夫妇二人都会提到绕不开的大漆过敏。他们初学艺的头一两年,一闻漆的味,一接触漆,就长漆癣,奇痒难忍,直到慢慢适应。

何必阔、周玉琴夫妇在工作室刷漆。翁卿仑 摄

走市场化的创新之路

2009年,何氏夹纻漆器成功申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何必阔入选非遗传承人,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专心守望夹纻漆器技艺的何必阔,当初决定长期扎根龙港之时,已经发现夹纻漆器艺人的市场之路并不好走。比如他想找年轻的学徒,结果发现真正能长期坚持的年轻人少之又少,因为学艺过程非常枯燥,哪怕制作一个普通的夹纻漆器,涉及工序可能就有上百道,而且很多人可能学了3年也摸不透其中的深层技巧。

然而,漆器自有它的独特魅力所在。“比如开漆就是一个充满惊喜的过程。漆是活性物质,生漆涂在器物上一开始是暗色的,但是经过岁月的沉淀之后,慢慢会变成亮色。”何必阔说,漆器作为器皿,防腐效果也比一般器皿要好得多。漆器质轻如浮木,光鲜亮丽的形与色又胜过陶瓷,因而,不朽不腐的夹纻漆器,依然有不少识货的高端玩家。但是如何让古老的漆器焕发出新生,从而再度进入寻常百姓家?这确实是个问题。

何必阔深感传统技艺的生存艰难以及对夹纻漆器的热爱,对漆器工艺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良。过去漆器夹纻只有黑和红两种颜色,在研究实践中,他将更多的色彩组合到了漆器上。同时,他创新手绘漆画,并采用不同的材质,跨界融合,创新设计出各类既实用又有观赏性的文创产品。

2016年,何必阔被聘为温州理工学院漆艺实训教师,开设漆器饰品设计、综合材料装饰两门课程,目的就是让现在学生能够认识漆艺,了解古代的漆艺文化。2017年,何必阔的漆器产品被选为温州市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的互换礼品;2018年《纻麻时装Ⅱ》被中国轻工业博物馆收藏;2019年,作品《瓯江潮起》《彰髹漆瓶》被温州博物馆收藏。

龙港市夹纻漆器博物馆开馆之后,这里将成为龙港重要的市民公共文化场馆,同时也将成为重要的漆器非遗传承基地。

文章来源:温州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