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推荐阅读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源自龙舟的温州俚语,隐藏着温州人精神的基因密码……

发布人:瓯居海中   信息来源:人文学院   时间:2022-04-28 09:16:32

眼看端午又至,全体温州人又想起了划龙船。

温州人口中的划龙船,即端午时举行的龙舟竞渡。

龙舟之于温州人,如那达慕之于蒙古族人,狂欢节之于巴西人,斗牛之于西班牙人……是每年一度的国民盛典。

凡国民盛典,一定是有渊源的。关于龙舟的起源,在温州,并非全国通用的纪念屈原说。明万历《温州府志》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可见温州的龙舟竞渡,在吴越春秋时即已存在,早于屈原所处的战国时期。

浙江余杭瑶山出土的白玉龙

属良渚文化,是古越民族龙祟拜的标志

 温州的龙舟竞渡最早源于古代越族龙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古时的越人们敬畏龙,造龙舟祭祀龙神,以求龙能赐给风调雨顺的时年。这一点,在温州龙舟活动的参龙仪式参龙词中,至今依然保留着相当多的内容。

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两文推证,端午龙舟吃粽子亦与龙有关,包粽子投于江湖是为了给龙吃。古时吴越百姓于端午节时用“五彩丝系臂 ”,这些风俗都是为了庆贺龙的节日,同样与屈原无关。

《淮南子》

卷一

成书于西汉时期,由皇家主持编撰的《淮南子》中也记载着:“越人以箴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也。”古越人不仅“断发文身”以“像龙子”,而且也会在逢端午这一天,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伴着击鼓声在水面上竞渡,以祭龙神。

而东汉袁康《越绝书》记载的历史是这样的:越王勾践被软禁在吴国三年,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立志雪耻,逐渐得到吴王夫差的信任,勾践被放回越国那年,于五月五日以“竞渡之戏”为名开始操练水军,最终灭吴复越,越人便以五月五日作为纪念勾践复国的纪念日。

 由此可知,温州的龙舟竞渡,源自久远的龙祟拜,盛于吴越战争。温州当年是勾践复国的后方秘密军事基地,温州水军,参与了2000多年前的吴越战争。这一点,在温州龙舟活动的民俗中,有明显的遗存。

 而渊源久远的龙舟所承载的民俗文化,也成为了温州人族群性格的基因之一。可以用五句与龙舟有关的温州俚语来解读。

在温州方言俚语中,责骂顽劣的孩子,一般用“殇(香)官爷儿”这个词。殇官,指为国捐躯的少年儿郎,相当于现在的烈士,用来骂孩子,透着一股又爱又恨的意味。

公元前473年的吴越战争中,越国水军发挥了主力作用,当时统领水军的有五位长官,分别名叫张德、彭方、张贤、洪武、周陆。水军在他们的带领下,出太湖,攻入吴国都城,消灭了吴国军队。在战斗中,越国水军也有不少伤亡。战斗结束后,越国军队举行“收殇”仪式,以告慰阵亡将士。

古代水师战船

 而温州传统龙舟每年“进河”前,都要择日举行“点殇”仪式,有“点将”的意味。每只龙舟要请三十六位殇官,以重现当年战斗场景,纪念他们的牺牲精神。至今瓯海、瑞安的龙舟参龙词中,还保留着三十六位殇官的姓名。从船头将军到军中指挥到浆手,各有其名。而每年的龙舟活动结束后,也会举行“收殇”仪式,与两千年前一般无二。

 这种对为国捐躯将士的纪念,一直以龙舟竞渡的形式,在瓯越大地流传了两千多年,也成为温州人骨子里的性格基因。

这句俚语,对位温州人精神中的爱国爱乡敢拼敢闯、勇猛血性。

     

 这句俚语同样有军事意味,军令如山,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自古如此。

 龙舟上有划手、舵手、鼓手和锣手。划手是整船的核心动力所在,控制龙舟方向的人称为舵手,舵手的作用是为了控制划船方向和划行中的稳定性,防止船的偏离。鼓手的作用是指挥全船跟着鼓点的起落来控制动作节奏,根据现场情况及时引领船员划桨的力度和频率,保证团结一致,让划手不乱浆,而锣手是配合鼓手工作。

古代水师战船

 从古至今,水面如战场,号鼓如战鼓,这种团结奋进、奋力拼搏的龙舟精神,恰恰体现了“龙的传人”的真谛。龙舟竞赛,是从古至今最符合华夏民族性格的集体体育项目。

这句俚语反映的是温州人精神中的团结协作、互助互强、奋勇向前。

 头家,是一个地方传统龙舟活动的总策划、总负责人,一般由一方德高望重的热心人担任。温州传统龙舟活动的头家不固定,往往每年轮流,并不限定一人,一个总头家下面,往往有几个头家协助。头家们负责龙舟活动的筹款、龙舟的打造、物料的采购、各项仪式的策划举行、竞赛组织、后勤服务、宣传公示和赛后安排等等。

温州参龙

 温州龙舟头家,是典型的民间社团组织形态,有着中国传统宗族、村落、宗教管理色彩,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村民自治行为,是中国特色的民主集中制。而“头家难当”,则体现了民众对头家的支持和理解。

这句俚语体现了温州人精神中的平等互助、分工抱团、合作奉献。

 这句俚语记录了过去在龙舟竞赛时出现的不文明现象。每只传统龙船共有36人分坐两侧划桨,因为龙舟只有前后驶,不能横行,这里的“头家”,指坐在最前面划的,也称“头把浆”。头尾二人至关重要,随着龙船的“转档”,发挥带头的作用。

温州龙舟竞赛

 这句俚语表达的是如果龙船横着划,那么整排的人都成为“头把桨”,横行的龙舟会堵住河道,扰乱竞赛秩序,造成混乱与危险。

这句俚语反映出温州人精神中的团队理念和规则意识。



 “玍”字,“生”字未出头,温州方言念“nie”,意为用力、拼命、加把劲的意思,尤如妇女临盆分娩,婴儿还未出生时产妇需要蓄力、用力。

 “落只船,玍只船”,意为既然已经成为某只龙舟的成员,个体命运已经和这个集体紧紧捆绑在一起。要为这只龙舟拼命,为团队而战,不惜力,不懈怠,以集体利益和荣誉为最高目标。

这正是温州人精神中对同舟共济、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认可

 五句源于温州龙舟民俗的方言俚语,成为解读温州区域文化、族群性格的密码。而温州人骨子里的团结、奉献、奋勇、协作精神,通过两千年不断的自我更新与蜕变,使从历史中走来的温州龙舟,迈向了现代文明的新境界。

 从组织形态上,自2003年龙舟开禁后,理顺了政府部门与民间组织、传统文化和封建迷信、堵与疏等关系,龙舟活动逐步走上正常化道路。形成协会管理制、运动俱乐部制、企业主办制、院校主办制等有机的系统,替代了传统的村落头家制。

 从文化传承上,近年来,温州龙舟结合“二月二龙抬头”、“端午节民俗”、传统龙舟形制、参龙表演等元素的展示,以及龙舟活动配套设施的完善,使温州龙舟活动成为民俗传播、传承的核心载体。


温州龙舟“二月二龙抬头”醒龙仪式

 从文化传播上,2012年、2014年、2015年三届中华龙舟大赛的成功举办,通过央视等媒体传播,为温州城市文化的输出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在温州侨界的推动下,“一带一路”中欧国际龙舟联谊赛在意大利罗马举行,成为首次完全由华人在欧洲主办的国际性龙舟赛事,温州龙舟健儿远赴意大利参赛,成为中华龙舟文化走向海外的标志。

中华龙舟大赛温州站

 正是在以龙舟为载体的温州人精神的驱动下,全社会对传统龙舟的不断投入,温州传统龙舟活动也渐渐向现代竞技体育转轨。2021年在瓯海投入试运行的龙舟基地,将打造世界最高标准的龙舟基地,承办国际最高级别的龙舟赛事。2022年,杭州亚运会龙舟项目全部比赛将在“中国龙舟名城”温州上演。


温州龙舟基地

 当下世界上所有最热门、影响力最广的体育项目,究其历史,无不与传统军事相关。如马拉松、足球、拳击、象棋等,而龙舟无疑是这个序列中最适合东方民族,同时也最具发展前景的运动项目。

 一个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民俗活动,正随着温州人迈向现代文明的脚步,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瓯海龙舟》  徐高发主编

《温州龙舟文化口述史料》  温州市民俗学会青年学术专业委员会

《活色生香温州话》  沈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