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推荐阅读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民间艺人风采 | 伍贤海:从事细纹刻纸艺术创作,是我快乐的源泉

发布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信息来源:档案馆   时间:2022-03-23 10:03:47

伍贤海

2020工艺美术“新峰计划”人才

1984 年生,浙江乐清人,师从父亲伍温敏学习细纹刻纸。工艺美术师,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凤戏牡丹
17cm×14cm

龙灯 

26cm×19cm

雁荡山风光

17.5cm×14.5cm


鱼跃龙门 

18.5cm×15.5cm

祖国昌盛

25cm×25cm 

叶子 
13.5cm×27cm

龙凤呈祥
6.5cm×26.5cm

弥勒佛 

21cm×23cm

三潭映月 

17cm×15.5cm 

时代伟人 

20cm×19.5cm

创作感言


乐清的细纹刻纸不仅具有重要的民间艺术价值,还对研究地域文化的延续、民众审美趋向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是一种民间艺术,更是一种民间文化与标志。细纹刻纸技艺难度大,短时间内难以掌握,一般要有数十年的雕刻功夫才能创作出精美的作品。我从2004 年开始从事细纹刻纸这门艺术,十几年间,投入的热情、智慧、创造力和获得的喜悦,都使作品充满了情感色彩的内涵,那是我创作的快乐源泉。十几年的积累使我对细纹刻纸这门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艺术评论


  倪成忠


有一种传承,是无声无息之间发生的;有一种变化,是需要时间来证明她的华彩的。

艺术创作比如绘画,从一张白纸,到画满色彩,不到最后很难惊艳四座,但过程往往很少有人关注,结果的出现常常让人觉得“本来便是如此”,好像什么都不曾发生过。细纹刻纸亦是如此,从一张薄薄的单色宣纸,经历千万刀的刻制,留下的还是原来的色彩,然而展现的俨然不再是一张纸那么简单了,她被赋予形式的美,同时也被注入了作者的心灵。

创作者从不知“结局”如何,但是每一刀都必须谨慎细致。刀起刀落,转瞬即逝,然而为了这短暂的瞬间,镌刻者却要花很多的时间即“功夫”来磨砺双手和意志。

中国社会步入20 世纪80 年代,正是手工被机器取代,进而被智能化替代的发端。20 世纪80 年代出生的人,他们的童年是在各种“电玩”的陪伴下成长的。

我十几年前初次遇见伍贤海,是在他父亲伍温敏大师的展位上。听伍大师介绍说他家公子也在跟他学做细纹刻纸时,我有点惊讶,二十几岁的年轻小伙,怎么愿意从事如此单调的行当。

时间改写事实,也成就事实。十几年下来,伍贤海始终没有放下刻刀,他找到了现实与理想的平衡点,可能是家传的方便让他坚持,或许更是传承的责任让他勇于担当。时间悄无声息地过去,过往没有轰轰烈烈,石破天惊。伍贤海作为父亲的助手,不知不觉掌握了细纹刻纸的各种技法,在传统细纹刻纸的天地里游走。作品其实是虚幻的载体,表象为一张红色或黑色的、被刻画了千万刀的纸,但其表象中却有真实的情感与灵性,她们“虚”而不见,却是作者本人的体验。当这种体验化作一幅幅细纹刻纸作品时,这些作品会打动心灵契合的观者。而此时的细纹刻纸也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也有了作者与同类人群的同频脉动。

我得知伍贤海入选2020 年度浙江省造型艺术人才培养“新峰计划”时,深感欣喜。同时也祝愿伍贤海通过这次“新峰计划”,在未来的创作道路上更进一步,培育出属于80 后年轻人心灵倾诉的佳作之花,为国家级“非遗”乐清细纹刻纸注入新的血液,拨响更强的时代音。


(转自微信公众号:浙江民间文艺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