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守望与传承 信息来源:档案馆 时间:2022-02-23 10:24:26
2月5日,北京冬奥会开幕第二天,人民大会堂再次成为最为繁忙的会客厅。恰逢农历大年初五,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欢迎宴在北京举行。
中国百姓还在热议着开幕式表演,国际贵宾也都向习主席谈起对这场演出的难忘印象。利用这次来之不易的相聚,中外领导人抓紧交流沟通。各国贵宾欢聚一堂,共享宴会,冬奥会遇上中国年,国宴遇上非遗。
01
浓浓中国风,开门迎宾客
人民大会堂外
欢迎宴会的地点,就设在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颇有新意的是,国际贵宾在步入金色大厅前,都要穿过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
非遗展台平面图
年画、春联、剪纸、风筝、面塑、中国结、京剧脸谱、民乐合奏……这些从中国土地上长出来的非遗作品,匠心独运、光彩照人,让短短数十米的廊道化身为精华版的中国“庙会”。
02
中国非遗 亮相国宴
①风筝
风筝由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东周春秋时期,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巴赫主席体验放风筝
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2006年5月20日,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灵芝风筝
目前我国唯一存世的带完整筝呜器
国内唯一不带尾巴的板子类风筝
传承人哈亦琦在创作
纸制龙形风筝清晚期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②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成为大家公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京剧脸谱是中国传统脸谱大系中的分支,有脸谱通性及其本身特性。借鉴了徽、汉、昆、秦、各剧种经验。从一开始就具有较完整的系统性,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全部舞台艺术的固有组成部分,离开舞台和戏中的人物,脸谱也就失去其根本意义。
京剧脸谱的色彩非常丰富,主色一般象征某个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
红色——表现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如:关羽。
蓝色——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性格,如:窦尔敦。
黑色——表现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如:包公。
白色——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如:曹操。
绿色——代表顽强、暴躁的人物形象,如:武天虬。
黄色——代表枭勇、凶猛的人物,如:宇文成都。
紫色——表现刚正、稳练、沉着的人物。
金、银色——表现各种神怪形象。
③中国剪纸
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剪纸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28日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④面塑
面塑,是指以面粉、糯米粉、甘油或澄面等为原料制成熟面团后,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捏塑成各种花、鸟、鱼、虫、景物、器物、人物、动物等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深 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2008年,面花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鲁迅美术学院毕业作品《儿戏》
摩纳哥亲王阿尔贝二世看中了“冰墩墩”面塑,在学习做了一个“冰墩墩”之后,请工作人员再做一个,原因是他有一对双胞胎,只带一个回去不好交代。
阿尔贝二世准备带给双胞胎的“冰墩墩”面塑
当前世界中,文化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是全球化日益明显,这和人类普遍的文化和价值更容易获得认同有关。另一方面,地方性的文化也越来越被重视,因为地方性文化的独特性,对于整个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性、丰富性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转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主编:孙伟
责编:梁雅卓
编辑:胡鑫 王宝月 孙雨晨 梁雅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