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苑利 信息来源:档案馆 时间:2021-09-28 08:43:07
春节的由来与定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主要体现在周期性上。昼夜更替,出现了日,月亮盈缺,出现了月,谷物一年一熟,人们将它称为“年”。年的象形字就是一个成熟的麦穗。《说文解字》说,所谓的“年”,就是谷子熟了。也就是说,古代的“年”,一般定在收获结束的时候。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最早的“春节”。
尧舜时,将“年”叫“载”,夏时叫“岁”,周时才开始叫“年”。但当时甚至是后来的春秋战国之时,战乱不断,各国的年节不可能得到统一。秦统一中国,进行了文化上的大一统,但时间太短,也无法做到各国年节的统一。汉代之后,国家得到了初步的统一,再加之社会安定,于是,年节习俗在汉代得到定型。
春节的习俗。春节的习俗在汉代基本定型,现在我们过年的许多习俗,大都可追溯到汉代。如贴门神的习俗,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当然当时的门神不是现在的印刷品,而是用桃木刻成的。没钱的人家就用两块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两位门神的名字,挂在门上,鬼就不敢来了。古人认为桃木是有神性的,能避邪。以前的门都是两扇,对开的,一面挂一块,现在的单扇门就没办法挂了。这也许是现在很少挂门神的原因之一。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信仰的淡化。
除了放门神还有其他活动。如挂苇索,也就是挂绳索。在古人的理解中,绳索既然能套野兽,自然也就能套鬼。门上挂绳索,目的就是防止野鬼的潜入。另外就是放爆竹。爆竹是鞭炮的前身,最早的爆竹就是往火堆里扔竹子。竹子遇热爆炸,古人认为这样便可以驱鬼。此外,古代无论民间还是宫廷都要跳傩舞驱鬼。这些风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都有保留。当然,出于恐惧,除夕也是家人聚首的日子,《晋书》甚至还记载有放犯人回家过年的故事。这一风俗发展到后来变成了亲人团聚守岁,但究其原始,实乃畏惧鬼神的袭扰。为求平安,人们不但一夜不睡,还会满院子点上篝火来吓退鬼怪。至晋代,随着医药学的发达,世面上还出现过一种躲避鬼怪的丸药“却鬼丸”,元旦那天,男左女右,系在胳臂上。
新年的习俗一直在变化,背后好像一直有一个东西在影响着它,这个核心的东西或是精神是什么。
春节作为一种节日,它的功能主要有三个:一是庆丰收,二是祭祖,三是驱鬼。这是春节的灵魂,到现在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有些东西人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罢了。我以为春节民俗事项,主要是围绕着它的这三个功能进行的。
一种民俗为何能传承千年而不衰。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行为是由需要决定的。在古人看来,丰收是老天赐予的,丰收后他们自然要感谢上天,感谢祖先,有了这种需求,新年的习俗就能得到传承。鬼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至多它只是一种文化动物,但很多事情的发生谁也说不清,于是便想到了鬼,怕它,就要赶走它,于是出现了种种驱鬼仪式。现在人们不再信鬼了,但放爆竹的风俗并没有消失,这是因为放爆竹的功能已经发生变化,娱乐已成为第一需要。这就是民俗,民俗都是与时俱进的。
春节在传承文化方面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因为春节是一年中的最大节日,因此,它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所起的作用相当大。从饮食上看,辛勤劳作了一年的农民,会将自己家中最好吃的东西拿出来。中国是世界饮食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在缺吃少穿的古代,平时人们是不可能制造出什么饮食大餐的,但春节一到,人们杀猪宰羊,就为饮食文化的大发展,提供一次显露身手的机会。我们春节吃的饺子、粘面饽饽、猪肉炖粉条……不都是节日文化的产物吗?春节也是一次服饰文化的大展示,因为就是我们小的时候,一年之中也只有新年才能穿上一件新衣服。再从娱乐方面看,劳苦的农民平时哪有机会看戏、打扑克?但过年为这些民间娱乐提供了一次大好时机……所以,年节的出现,为一个国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对现在的过年应如何评价。不应给予太高的评价!这些年来,我们为年节做了些什么工作?起了些什么作用呢?是削弱的作用。鞭炮也没了,年夜饭不吃了,新衣服不穿了,团拜也不拜了,总之,一切都被看得很淡很淡。人之为人的那点东西,正在被我们一点儿一点儿地磨掉,年节在文化创造的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这不能不说是个问题。
今后的新年应该怎样过。既然新年在传承文明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我们就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将它的功能发挥出来。在现代社会中,人已经成了经济动物,缺少人文关怀,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利用这个特殊时段来加强一下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为什么不能丰富一下我们的饮食文化?为什么不能丰富一下我们的服饰文化?为什么不能利用这个机会为社会上辛勤工作的人,提供一个娱乐的机会,搞一点儿节日经济?我们所做的工作不应该是弱化节日文化,而是增强节日文化,让它来为现代化的今天服务。
春节联欢晚会不属于传统节俗范围内的东西,但现在已经成为现代春节文化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了,应该怎样解释这一文化现象。民俗是一条流动的河,它从远古流淌到今天。这就是传承。
其实,所谓的春节联欢晚会古已有之,古人除夕夜在篝火边守岁,守岁干什么?那么冷的天,怎么守岁?还不是载歌载舞,这就是最早的春节联欢晚会吧?!为了驱鬼,人们还要跳傩舞,这不就是春节联欢晚会舞蹈的前身吗?应该说,今天的春节联欢晚会是在历史上的“春节联欢晚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
但是,任何事物都在变化,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继承中求变化,变化中讲传承。舞美、灯光的出现,就是在创新,在不断地与时俱进。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今年的联欢晚会有什么希望。任何文化的发展都需要有自己的根,这几年,新年联欢晚会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这不足之处,就是没有抓住自己文化的根,去盲目地跟别人,结果是不如人家,闹得个“东施效颦”。就拿相声来说,在我们的相声遗产当中还有很多好东西,但并没有人去发掘,如《相面》、《醋点灯》,都是非常好的段子,我们应该将它发掘出来,为今天的观众服务。此外,京东大鼓、二人转等民间戏曲、曲艺也未必就没有观众呀,我以为都可以试一试。另外一点,我们也应该有一个更为宏观的眼光,时时都应该意识到我们是个具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在少数民族中,有许多好的东西可以拿出来给人看。侗族的大歌,维也纳都去了,怎么就不能进中央电视台的新年晚会呢?新疆的十二木卡姆也非常棒呀!当然,我这个人并不排外,外国好的东西也可以实行拿来主义。
文章来源:
苑利:《春节风俗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5/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