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俗学者 首页 > 民俗学者 > 全国民俗学者

贾芝

发布人:温州民俗博物馆   信息来源:本站   时间:2014-11-14 14:42:49

贾芝〈1913一 〉,诗人,民间文艺学家。1913年出生于山西襄汾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七岁,开始上私塾小学。1929年,贾芝小学毕业,赴太原进入成成中学读书。成成中学有不少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教员思想都比较进步,因此课程中,也有很多进步思想。文学课也主要受新文学思想的影响。贾芝在这里读书三年,阅读了一些进步文学家的作品,知道了鲁迅、郭沫若等革命的文学家。在进步思想的推动下,他还参加了“九·一八”学潮,参加了进步学生包围国民党山西省党部的斗争。1932年,贾芝只身赴北京,考入中法大学孔德学院预科高中。由于信仰马克思主义,两年后进入社会科学系,攻读社会科学,接触了马列主义思想,同时从事诗歌创作。贾芝由于自幼受祖母、母亲的影响,中学时期即已热心于诗歌创作,大学期间更成为他诗歌创作的活跃时期。他与诗友共五人〈其中包括己故台湾著名诗人覃子豪〉成立了《泉社》诗社,进行了一两年的创作。1935年,贾芝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水磨集》。之后他又参加了以北大学生为主组织的学生诗社,在朱光潜教授指导下进行创作,先后在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和戴望舒主编的《新诗》上发表诗作。不久,贾芝转入经济系学习。1937年,贾芝回乡探亲,因芦沟桥事变发生而不能返京,只好借读于西北联大法商学院经济系。在他先后就读的中法大学和西北联大两个学校中,都有共产党员授课,如张友渔、林如稷等,使贾芝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较深的理解和信仰,渴望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当1938年他从西北联大毕业时,便放弃了中法大学为他保留的赴法国留学的名额,而经民族革命先锋队〈贾芝于一·二九运动期间即已参加该组织〉介绍到了延安,投入革命的怀抱。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政治系学习九个月后,贾芝被分配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编译室作翻译工作。这期间与人合作翻译了周立波推荐的法国作家都德的长篇小说《磨房书简》。

随后又调至文学部研究室从事写作,先后在《文艺战线》、《诗刊》、《中国文化》等刊物上发表诗歌多首,后又调至鲁迅艺术学院理论组文学部创作室工作,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办任何事情要从实际出发,服从革命需要的话给贾芝以深刻的影响,直到今天,贾芝在工作中仍然以此为宗旨。1943年底,贾芝又被调至延安大学中学部(后改为延安中学)工作,担任教导员、教员、支部书记。1946年至1947年,中央在延安进行青年团的建立工作,成立了三个试点,延安中学即为其中之一,贾芝负责筹建延安中学。1948年初,贾芝被调至延安大学,到中等教育研究室参加教员整风,后又参加筹办延安大学文艺系,任系秘书,系副主任,系总支书记,1949年5月,贾芝作为西北代表团成员随团赴京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会后即留京任文化部艺术局编审处编审组副组长。

1950年3月,文代会后成立的第一个协会一一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研究会推选郭沫若为理事长,老舍、钟敬文为副理事长,下设民间文学组、民间美术组、民间音乐组、民间戏剧组、秘书组、编辑出版组,贾芝任秘书组组长,负责民研会日常工作。1951年初,文艺局编审处改为人民文学出版社,贾芝担任了出版社古典、民间文学编辑室副主任、支部书记。在此期间,与蒋天佑合作编辑了《民间文艺集刊》三期,并且在第一册上发表了他的论文《老苏区的民歌》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1951年冬至1952年5月,贾芝到广西参加土改,领导了两个乡的土改工作,并被评为甲等奖。回京后被分配至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组组长。1953年发表《老汉及其它》、《论采删诗》等文章。一九五五年《民间文学》正式创刊,阿英任主编,贾芝任副主编,主持日常工作,不久中国民研会被中国文联接纳为团体会员、贾芝任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并主持中国民研会日常工作。1957年,贾芝回到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58年,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采风掘宝,繁荣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化》的工作报告。1961年再次担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秘书长直到文革开始。在此期间,他发表了《民间文学十年的新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民间文学的范围界限和工作任务问题》、《论民间文学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等文章。文革开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被解散,贾芝即被隔离、批斗、下放,辗转蹉跎,于1971年调至中国科学院文学所,编选了《中国歌谣选》。1979年,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恢复筹备组组长,召开了全国民间诗人、歌手座谈会,主持了为《格萨尔》评反,为全国受迫害的民间艺人、民间文艺工作者评反的工作,在中国民间文艺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贾芝被选为副主席,主持日常工作。1982年秋,任中国民间文学代表团团长赴日访问,在日本口承文艺学会作了《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和现状》的报告,引起日本学者的极大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