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推荐阅读
焦点新闻 首页 > 新闻动态 > 焦点新闻

文化进万家 | 温州非遗添年味 · 展演篇⑤ 一人玩转单档布袋戏

发布人:温州非遗   信息来源:档案馆   时间:2022-01-30 15:58:19

单档布袋戏 


2008年6月,“单档布袋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阳、苍南的布袋戏,又称“掌上戏”,是木偶戏的一种。由于唱、做、念、打,生、旦、净、末、丑全是一人独演一台戏,故又称“单档布袋戏”。

据已故老艺人陈友三及布袋戏世家传人黄长凤等人口述,早在南宋时,平阳县(包括今苍南县)民间就有布袋戏流传。(另一传说认为是在明万历年间由福建移民引入)。布袋戏自传入之后,融和了当地提线木偶戏、说唱、讲书、民间文学等民间艺术元素,形成了具有浓厚平阳地方气息的独特艺术形式。


单档布袋戏是一种民间戏曲表演形式。一座戏楼及全套行当仅为一肩担,可由艺人一个人挑着行走,演出时,戏楼就地搭起,象一座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精巧而华丽。戏楼内仅坐着一个艺人,操纵数十个小木偶,就能演出一台戏。

布袋木偶无下身,表演时,艺人将戏偶套在手掌上,手、脚、嘴并用,双脚踩击大、小锣,双手执戏偶表演,时而还腾出右手演奏鼓、钹、板等乐器,一个人自问自答,不断用“变音”的方法来表现不同的场境变化及不同人物角色的不同唱腔和道白声腔,还能通过声腔的抑扬顿挫和节奏的快慢,来表现生旦净末丑的性格、年纪、处境,与喜、怒、哀、乐、哭、笑、骂、打等不同的心情及情境,逗、捧、说、唱声情并茂,不时穿插俚俗熟语,诙谐幽默,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演技巧上,艺人凭借手掌、手指和手腕上的技巧,淋漓尽致地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特征,以及整冠、亮相、走台、跑马、对打、翻身、倒茶等特技动作,表现的人或物尽现其态、栩栩如生。

布袋戏表演以道白为主,道白重于唱腔,故有“七分白,三分唱”的说法。道白运用闽南方言,短的语句仅一个字,长句则字数不限。唱腔多为七字句或八字句,生角的唱腔亦用“二六”板(即前半句唱两个字,后半句唱六个字,全句八个字),主唱腔为温州乱弹、和调,亦可即兴插套浙南民歌调、京剧、越剧等唱腔。



明清以来,布袋戏在民间特别在山区、半山区农村长期盛演不衰。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全县艺人集中学习登记时,布袋戏班达一百多个,经过整顿后,登记在册为75个。


1959年布袋戏《武松打虎》参加浙江省戏曲观摩演出,受到省领导与专家们高度好评,同时还招待波兰等16国外宾演出,受到国际友人的赞叹。


200412月,平阳县在水头镇举办了全县布袋戏会演,共有21个布袋戏班参加演出三天五场戏,这些原生态的演出,进行了全场音像录制。

单档布袋戏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戏楼的设计、戏偶的雕刻都讲求美观、精致,是独具特色的工艺美术,有很强的观赏性。娴熟地执偶表演技巧、独特的一人唱多角唱腔形式,均具有较高的表演艺术水平。单档布袋戏是一种活化石式的古老偶戏剧种,一直保存着清时期偶戏的风貌,始终保持着古老的传统,原汁原味,古色古香,乡土文化气息浓厚,剧目多样、表演浅俗粗放,适合群众审美情趣。对于偶戏的发展、演变、传播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